最多喝幾杯酒才會不省人事?其實有公式!科學家分享超簡單算法,讓你在斷片前平安回家

2020-05-12 17:07

? 人氣

喝太醉的下場,就會像電影《醉後大丈夫》一樣,隔天醒來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事。(圖/imdb)

喝太醉的下場,就會像電影《醉後大丈夫》一樣,隔天醒來完全不知道自己做過什麼事。(圖/imdb)

我喝酒相當有分寸。晚餐時喝一杯紅酒;應酬時也會喝上一兩杯,僅此而已。但若是某些聚會時,便很容易忘記自己喝了多少黃湯下肚,因此偶爾還是會因為喝太多而感到不適,甚至會給別人添麻煩。我知道每個人狀況各不相同,但有沒有什麼標準可以供我判斷喝多少酒會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我數十年的大學校園生涯中(別誤會,我不是延畢,而是從學生轉換為老師),我聽過太多學生口中的「爽趴」(狂歡濫飲之意)故事。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於 2000 年所資助的一項研究指出,血液裡的酒精濃度只要達到 0.02%,人類的駕駛表現就會開始變差,而這僅為國家酒駕標準規定值 0.08% 的四分之一而已。

我們該如何控制酒精的攝取量,讓自己只停留在微醺階段一(放鬆愜意),而不致過量到階段二(話多、自制力降低)、階段三(肢體協調力不佳、口齒不清)、階段四(自我控制或節制力喪失)、階段五(嗜睡、意識不清)、階段六(嚴重暈眩)、階段七(昏迷),甚至階段八(致命危險)?

事實上,我們無法控制,即使有方法可依循,也無法精準測量;主要原因是混淆的因子過多。影響人體對酒精反應的眾多變因中,包括基因、新陳代謝率(女性的代謝率普遍高於男性)、體重與個人飲酒史(酗酒者確實可以多喝一些)。然而,凌駕於這些變因之上的是——「如何」飲用特定分量的酒精,意即飲用的酒為純酒或經稀釋?飲用時是否搭配食物,悠閒啜飲或一飲而盡。簡言之,稀釋程度越高、下酒菜越多、飲用速度越慢,酒精所造成的影響也越小

(圖/MalibuFamilyWines@flickr)
熱鬧的聚會,不小心就一杯一杯地喝下去了...(圖/MalibuFamilyWines@flickr)

當然,最關鍵的因素仍是乙醇的攝取量。「我才喝兩杯而已!」這是酒國英雄們最琅琅上口的台詞,但這句話其實有無限的想像空間。在英國,「一杯酒」的官方標準是指任何一杯含有 8 公克純酒精的飲料;在美國則是指飲品中內含 12∼15 公克的純酒精;日本的標準則是 20 公克。即便如此,在任何啤酒、葡萄酒或蒸餾酒的標籤上都看不出「酒精克數」。

為何吹氣就可得到酒測值?

然而,這些酒精量會對個人產生何種影響?事實上,只要酒精不進入血液循環裡,便不會有任何影響。也因為如此,「血液酒精濃度」(blood alcohol concentration;BAC)才會成為公認醉酒的衡量依據,BAC 係指每 100 毫升的血液中含酒精的克數。不過,BAC 的取得並非透過抽血測量(除非是解剖驗屍),而是採用呼氣測量法,因為酒精可以在肺呼吸時透過血液轉移。而且,血液中的酒精濃度已經證實約為呼吸中酒精濃度的 2100 倍,所以呼氣式酒精測試機,經換算後可直接提供血液酒精濃度的數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