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斷交40年:那些歷史性瞬間中的恩怨情仇

2019-01-02 16:30

? 人氣

蔣經國在台美斷交後一度暫停了試驗中的民主選舉。(圖/BBC中文網)

蔣經國在台美斷交後一度暫停了試驗中的民主選舉。(圖/BBC中文網)

「斷交」一詞,近年不時出現在兩岸新聞之中,中國大陸被指大灑錢奪取台灣的邦交國,但要細數最令台灣震撼的斷交,必然要重返40年前,台美斷交那一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978年12月16日凌晨,熟睡中的蔣經國被侍從叫醒,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安克志(Leonard S. Unger)宣讀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的信,短短7個小時後,美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

那一刻,中美台舊有的三角關係被打破。

40年過去,台美關係沒有因為「斷交」而絶交,兩方在經貿、防禦等多方面合作,台灣實現了民主選舉和政黨輪換;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的國際地位迅速提升,開始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40年後,在史無前例的中美貿易戰籠罩之下,兩岸情勢波譎雲詭。BBC中文通過圖片和文字帶您回顧這40年來,中美台關係的歷史變遷,告訴你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細節。

鄧小平(左)與卡特簽署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交。(圖/BBC中文網)
鄧小平(左)與卡特簽署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正式建交。(圖/BBC中文網)

遭攻擊受傷的美國副國務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立初期不獲西方國家承認,美國把駐華大使館撤往台北,隨後韓戰、越戰相繼爆發,美國反共情緒高漲,兩國關係毫無改善跡象。但冷戰期間蘇聯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而中蘇在1969年爆發珍寶島衝突,促成了中美靠近、謀求關係正常化的契機。

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Milhous Nixon)上台後,謀求聯華制蘇,下令放寬對華貿易制裁,但適逢中國文化大革命,建交之路不容易。1971年,中美透過乒乓球外交,以體育交流打開了封閉多年的大門。

美國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秘密訪問促成尼克森首度訪華,雙方簽署《上海公報》,決定「暫時」擱置兩岸問題,承諾會為外交關係完全正常化努力。1975年時任美國總統福特訪華,再次表明兩國建立外交關係的意願。

事實上,台灣在這20多年間已經歷了一輪斷交潮,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後,蘇聯、東歐、英國、瑞典已選擇與中華民國斷交,後來中華民國1971年被迫退出聯合國,再觸發一輪斷交潮。

因此,「斷交」不是一個意外,中美建交前已有很多不同的互動。台美關係降級為「非官方」關係也只是時間問題,當時的台灣只能夠默默地看著美國與對岸愈走愈近。

季辛吉(左)在中美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圖/BBC中文網)
季辛吉(左)在中美關係中扮演重要角色。(圖/BBC中文網)
鄧小平訪美。(圖/BBC中文網)
鄧小平訪美。(圖/BBC中文網)

時任台灣總統的蔣經國,在1978年12月16日的凌晨獲告知華盛頓與北京建交,與中華民國斷交,並且廢止共同防禦條約。翌日,蔣經國對美國提出抗議,台灣爆發反美示威浪潮,支持政府譴責美國。12月27日,卡特指派副國務卿克里斯托弗赴台灣說明,遭到示威群眾攻擊而受傷,台灣當時的反應,比退出聯合國時更為激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