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於用電的需求高漲,在核電發展具有隱憂之下,為了支援人類逐漸提高的用電需求,風力發電、火力發電這些發電方式逐漸受到重視,但無論如何,節電仍是人類必走之路。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研究結果,以台灣來說,燃煤發電占目前台灣發電量約五成,雖不如核電危險,但它卻會大大的影響空氣品質,甚至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因此,如果人類能夠在生活、工作裡節省用電量,不單單能夠省下不必要的電費,更能為地球、以及生活帶來更健康的環境。
有關節電的方式,無論在住家或公共場所都可以有技巧的省電。舉例來說,政府在北部、南部的觀光景點設置節能概念屋,讓民眾可以進一步了解節電觀念,像是在台北市立動物園、高雄科工館裡都有設置了節能屋讓民眾參觀。
以節能屋來說,它是屬於整合式的設計、包括採用節省能源的建材與相關設備,並配合有效電源管理,能夠全面減少能源的使用,讓單位面積之年用電量由每平方公尺65度降至20.8度,節電效率高達68%。透過實體展示節能屋的方式,民眾可在節能屋內透過各種有趣的互動體驗學習到居家節電的方法。
德國房市搶手貨─被動式節能住宅
在節能式住宅發展最成熟的應該屬德國,德國早在1976年開始實施建築物節能法。我們常以為只有人類使用行為會產生耗電量,但其實建築物在無形中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包括建材、水源系統、採光設計等,都可能因設計不佳而造成耗電的元兇。而德國住宅除了重視節能,也相當重視節地、節材、節水,可說是資源的全面節約。30年來,德國的節能法令也不斷修正進化,讓規範更趨嚴格,促使民眾積極節電,也鼓勵了各種節能技術的發明。
以德國北部的城市明斯特(Munster)為例,市內的建築與能源展示中心是一棟被動式住宅,這種建築是德國房市中最熱門的搶手貨。這種被動式住宅透過隔熱和通風系統阻擋熱能流動,降低能源消耗,夏天阻絕外面進來的熱,冬天則將熱留在屋內,不用空調就可以讓房子維持在舒適的溫度,舉凡海藻、亞麻、舊衣、報紙,都可以拿來做隔熱層,是德國人發展節能住宅的秘密武器。
童話王國丹麥,節能省電是一種「生活態度」
另外,再把場景拉到丹麥。近年來丹麥的經濟成長快速,GDP名列世界前十,可是丹麥卻沒有因為經濟成長,而消耗更多的能源與用電,根據資料統計,丹麥的能源的消耗目前還維持在1975年的水準,這是怎麼做到的呢?除了政府帶頭推動節能,民間響應的力量也很重要。自2009年開始,哥本哈根市政府推出了「對氣候友善的哥本哈根人」(Climate Copenhagener)計畫,派出專員幫助市民找到最適合的節電、節能、省電方法,所有的計劃參與者也能夠透過網路交流節能好點子。一年內就吸引了7600人參與,透過這個計畫,每個人每年可以省下約9400元新台幣。
在建築方面,丹麥的「船屋」就是一種新型態的節能住宅。船內所有的裝潢都是親手用廢棄的木材打造、改裝省電燈泡。這座船屋的主人為托爾,他們全家也都參與了「對氣候友善的哥本哈根人」的計畫,觀察托爾一家人的生活模式可說是丹麥人綠生活的最佳寫照。無論是採用省電電器、腳踏車代替汽車等等,每個人在每天生活上的小改變,就足以貢獻出大量的節電效能。
在臺灣,我們也有類似的計畫,例如南投縣政府針對用電大戶提供專業能源診斷、設備改善幫助;針對一般用戶,則是另外提供許多節電抽獎活動資訊來鼓勵民眾省電,預期可以省下 2795萬度電。
隨著相關資訊越來越多,人們也漸漸開始注意到「綠生活」的概念,並學著將省電節能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願意改變一些生活習慣,減少用電量,長遠下來就能還給後代一個乾淨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