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台灣流行歌詞演變的三個觀察角度

2016-01-24 06:20

? 人氣

陳綺貞是新一代歌手中的佼佼者,被作者喻為「逍遙派」。(取自官方臉書粉絲頁)

陳綺貞是新一代歌手中的佼佼者,被作者喻為「逍遙派」。(取自官方臉書粉絲頁)

這篇文章原本是我論文結論的一部份,然後發現結論不適合這樣寫,於是推倒重寫;已寫好的,部份攤入正文。週三交了件,氣空力盡,接著還要打起精神來趕編《東方文化學刊》和準備下週要做的一些事情。想想這幾千字就這麼切碎掉了也可惜,不如貼出來,請大家看一看,指教一番;今後出版,我肯定還要再修改的,各位現在的意見便會很寶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先貼幾張我在國家圖書館拍到的內政部《查禁歌曲》書影吧: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作者提供)

當年的製表者工作很認真,不但簡約地把查禁原因對上編號給你看,而且居然還標記了「曲調」這條乍看之下並不是很必要的資訊,然而,學過音樂的都知道調性和所要傳達的情感、思想有關係,這或許是為將來更完備的限制作某種準備,所幸我們的音樂學與音樂政治學畢竟沒有進展到那個程度。這方面可以請有興趣的朋友再稍加探索一番。

對「歌以載道」的主張

「文以載道」的老問題,無論在流行歌曲還是其他文藝品類,其爭執都在於「道」之不同。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把創作者大概分為四派:

保守派:傾向儒家的詩教、樂教理念,認為流行歌曲應該承擔導正人心的社會責任,維護穩定詳和,發揚文化傳統。

自由派:傾向歐美的民主、自由理念,認為流行歌曲應該忠於個體真實的情感、思想和欲望。

進步派:傾向左翼的社運、革命理念,欲將流行歌曲作為集結群眾或反抗體制的器具。或者,傾向後現代主義與多元思想,講求各種另類、前衛的實驗,以從慣習的制約中解放出來。

逍遙派:不重視理念之爭,或是渾沌未開、不曉得意識型態的作用,而較在乎、甚至只在乎審美體驗、感官享受及純粹的人際情誼。

在戰後至1970年代的台灣,當道的主流無疑是國民黨所主導的保守派,《群星會》等歌唱節目便負責推行此等價值,而英美熱門音樂及其承載的自由派價值,1960年代興起的新民謠、搖滾樂及其承載的自由派與進步派價值,則透過唱片和美軍電台,得到了愈來愈多青年喜愛,催生了〈今天不回家〉、〈熱情的沙漠〉一類「禁歌」與高凌風一類離經叛道的歌手。

1970年代中期,現代民歌運動在中國民族主義的大纛之下展開,而各路人馬皆有嘗試以自己的理念或感懷,去替換國民黨當局僵化的論調。其中「現代民歌」一路傾向追溯非官方的藝文傳統,以逍遙的詩情來調和保守派與自由派的拉扯;「淡江-《夏潮》」一路是昭然若揭的要以進步的價值替代黨國,奪取中國民族主義和社會正義的統識,而不意外地被當局禁制;被篩選出來的「校園民歌」一路則以可相容於保守價值的逍遙派為主;野生的「山地流行歌曲」亦應歸類為逍遙派,而有合乎自由派價值、進步派訴求的表現。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