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專文:從回望傳統文化得到救贖的日本人

2016-02-18 06:50

? 人氣

川端康成在一八九九年出生,幾乎和二十世紀同壽。一八九九年屬於明治維新時期最樂觀的、氣氛最熱烈的一個時代。因為一八九五年剛打完中日戰爭,沒有多久之後,一九○五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又打敗了俄國,這是一個更大的成就。日本先打敗了一個東方的古國,接著又打敗了一個西方的古國。所以當時日本人的野心是「脫亞入歐」──日本不要當亞洲的一部分,要離開亞洲,去做歐洲列強。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兩項因素讓「脫亞入歐」的政策畢竟行不通。第一是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要當歐洲列強,那麼歐洲打仗的時候就非去參與不可。然而歐戰中日本沒有角色,因為它真的就不是歐洲的一分子。歐戰的淵源,要追溯到哈布斯堡王朝、斯圖亞特王朝、波旁王朝、羅曼諾夫王朝幾百年來的恩怨,那是歐洲所有王室的最後一戰。歐戰結束,歐洲王室的傳統也跟著瓦解崩潰。所以要站在哪一邊,有時候根本不是國家利益的考量。像是俄羅斯的羅曼諾夫王朝,從國家利益來說根本不需要去參加這一場戰爭。它之所以加入是因為親戚關係、血緣關係,是因為王朝的光榮。

沒有這種歷史淵源的日本,就只能當傭兵,當一個無足輕重的參與者。所以日本雖然參加了大戰,戰後的處置中卻分不到任何東西,也不可能有任何折衝的空間。那是一個很大的挫折,讓日本人看清了,在關鍵時刻他們還是無法成為歐洲人。

第二項因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確立了民族主義取代歐洲文化的普遍概念。日本受到這個潮流的影響,也興起了日本的民族主義。於是日本人愈來愈難接受福澤諭吉的想法,離開日本的傳統、把自己改造成歐洲人。他們回過頭來強調自己作為日本人的那一部分。所以「二二六事變」不僅是少壯軍人奪權、象徵軍國主義興起的第一役,同時也敲醒了民族主義的響鐘。

到了二0年代後期,日本整個國家的方向就完全地轉變了。轉而開始強調「大日本」,意思是,與其到歐洲當人家的小老弟,被人家看不起,倒不如在亞洲稱王。因為要能夠和歐洲平起平坐,並不是到歐洲去加入他們,而是利用亞洲作為腹地,才能夠和歐洲列強平起平坐。於是日本便從「脫亞入歐」,轉向「大東亞共榮圈」政策。

發展「大東亞共榮圈」的過程中,建構了帝國,接著侵略中國,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在一九四五年以投降收場。戰敗當然非常屈辱。絕大部分的日本人,甚至包括許多殖民地的台灣人,都沒有心理準備。他們到那個時候都還相信,日本會走到最後一刻,寧可玉碎,也不會投降。也就是,如果你們這些西方人要征服我,你非得進到我的本土,我會跟你戰到最後。可是沒想到天皇突然之間就投降了。但你也不能怪天皇,因為沒有人經歷過日本受到的恐怖、殘酷毀滅。日本成了第一個原爆的試煉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