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的台灣教授?
最近常常看到媒體或舊日工作伙伴、同窗、學弟妹轉引類似文章,消失中的台灣教授,其實這是非常諷刺的標題與文章。
台灣教授並沒有消失,台灣每年培育的本土博士上千成萬計,但這些人成了流浪教師,以鐘點費度日,甚至有學校開出不支薪義務授課,只為讓這些博士的學經歷多上一筆國立大學的註記。
很多人曾經問我及外子,為什麼不回去台灣學圈,瑞典比較好嗎?這問題其實是很難回答的,當你在同一個地方待的愈久,習慣那的一切生活模式,有了自己的朋友生活圈,有了孩子上學的顧忌,所有一切思鄉想返鄉的思緒都會變得不再如此明朗,可以毫無顧忌的說我愛台灣,我要回去這樣理直氣壯的話語。
學術頂端,窮人的悲哀依然在吟唱
來說個我先生求職的故事好了,如此便可理解我說的諷刺在哪。
來瑞典那年,我先生剛結束台大四年國防役博士後的工作,他從選擇碩士、博士到國防役的第一個原則是什麼?無他,全額獎學金和一份穩定的薪資,因為他很窮,窮到他始終無法想太多,以致碩博士選擇時他放棄台灣四大名校的機會,選擇有全額獎學金的母校。
台大工作結束同年,他投出連他都算不清的台灣各大學履歷(他說其實可以算清楚啦),我永遠記得那年我留下兩個很深的印象,一是台灣土博士不值錢;二是台灣三級三審的聘用制度多麼繁瑣及折磨人,最久長達半年審查制度,找個工作等個大半年,這半年別人都不用吃喝,等一所不知道會不會聘僱的工作機會。最可笑的是,最近新聞說三級三審是為了避免學閥派系近親繁殖,我只能說學術圈學閥及近親繁殖無所不在,這根本是在自欺欺人的說法。
在國外大學已給我先生博後職位同時,他的台灣面試結果並不如我們希望理想,最扯的是他畢業學校的系主任向他提議,你先投履歷當博士教師還是一年一聘的專案助理教授,或許明年就有位置了,先打了你的臉,拒絕你們自己培育的博士班學生新聘教授工作申請,然後拿一個完全低於行情的價碼說,不然你要不要做。
我都可以拿到高於你提供薪資三倍高的offer,然後單純工作環境、基本專業尊重、生活品質,為什麼我要因為思鄉留在這裡。
國外兩年博後經驗,加上台灣四年的博後經驗,讓他著實受夠了,他想我也泡過洋墨水,這次應該比較好找了吧,又一次非名校名系血統認證,又一次幾個月三級三審制度把我們家搞的烏煙瘴氣,台面上三級三審是做給沒背景後臺人看的,台面下一半以上仍是講好的依然是講好的位置。(當然仍是有一半以上是靠實力進大學教職,我們不能否認)那年,我家在台灣拒絕的淒風寒雨中渡過,某人對自己的自信心也全落了地,雪下的深不見地,我在極度思鄉的氣氛中總覺得暗無天日,沒多久,他便拿到這邊助理教授的聘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