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夥伴的強大戰鬥力:《老物潮》選摘(3)

2016-02-15 05:30

? 人氣

老東西的細膩度和美感,一點都不遜於現在速成大量的製品。八仙彩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 (作者繪)

老東西的細膩度和美感,一點都不遜於現在速成大量的製品。八仙彩就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 (作者繪)

幾十年來,塑膠製品似乎填滿了我們絕大部分的生活。從便當盒、餐具、購物袋、塑膠袋、汽水箱、啤酒箱、手錶、菜籃、水盆……舉目所見,處處塑膠。這也算是石化王國台灣的另類奇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塑膠輕盈、耐用、便宜,丟棄所創造出來的垃圾量,也相當驚人。曾經有一段時間,台灣每年垃圾的產量,塑膠製品都高於三至四成,以容積而言,比例更高了。塑膠製品的未來,幾乎只有廢棄一途,很少循環再利用。現在情況雖有改變,但仍是廢棄物的主流。近年來,環保意識稍微抬頭,塑膠製品的耗用減少,回收增加,垃圾中的塑膠比例,稍稍降到百分之十五左右。

話題似乎太嚴肅了,彷彿回到自己關注的廢棄物領域,回到正題。塑膠的使用率雖然居高不下,但近年來,無論是基於環保、時尚、健康、美觀……種種理由,使得許多天然材質的材料,逐漸又開始被重視。我們開始看到木質餐具、竹便當盒、帆布購物袋、陶瓷、玻璃容器,這些可回收或重複使用的材質出現在周遭。這樣的「流行」,讓我這「老物痴」特別有感,彷彿時空正在倒流。

其實,只要把時間稍稍往前拉個三、四十年,這些材質,不就是當年生活中的主流商品?在早期,這些可回收、耐用、對環境衝擊也較小的材料,原本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夥伴啊!

這些可回收、耐用、對環境衝擊也較小的材料,原本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夥伴。 (作者繪)
這些可回收、耐用、對環境衝擊也較小的材料,原本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夥伴。 (作者繪)

本章節的老東西,除了是大家的共同回憶以外,最大的特色是,歷經了幾十年仍然如此堪用。也證明了老東西、老技術的耐用度,可是一點都不遜於現在速成、大量、缺乏美感的製品。

所以,大部分的老東西,我都還在盡可能「使用中」。沒錯,就是使用,不是裝飾、不只是觀賞、不是只有收藏!玻璃罐拿來裝台南安平老街的蜜餞;檜木桶拿來洗小朋友的衣服;磚燒的櫥仔腳,是阻絕小螞蟻的利器;雞飼槽分成六格,拿來裝零錢和鑰匙最適合了;汽水箱、中藥櫃抽屜立著放,成了我的茶包、小物陳列櫃;醬油帆布袋,搭配木框,成了我的個性化置物櫃……它們都還在役,不是標本,不是只能靠擺飾訴說當年的輝煌。在我家,它們仍持續貢獻著,訴說它們的持久力,貨真價實、童叟無欺。

這些老物,除了有形,耐用,還有一個有趣的特色。老物上的商標、圖騰、標語,在那個單純的年代,淺顯易懂的訴求,此時來看,更顯得可愛、單純,讓人愛不釋手。

收藏是轉移工作壓力最好的方式。這個章節的老東西,幾乎都是收藏多年,才突發奇想拿來生活中利用的。很多人喜歡收藏,收著收著,很多東西從入手的那一刻起,就再也沒有被關注過了,這真的有些可惜。其實,收藏的樂趣,絕對不僅止於在那收藏的瞬間,而是在生活上。這些老東西因為恰好或是刻意,能夠再度被派上用場,那樣的成就感,才是無與倫比的。

《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書封。
《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書封。

*作者為懷舊收藏者,台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博士。曾任桃園縣環保局長,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國民黨組發會主委。蘇拉圖是他在收藏世界與同好交流的筆名,請見「蘇拉圖ㄊㄨˊ鴉本」臉書粉絲專頁。本文選自作者新作《老物潮:收藏者的回憶加值學》(遠流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