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寂寞嗎?」
這大概是很多人在夜深人靜時,經常問自己的一句話。其實從早期的筆友開始、到了電話交友、網路留言板交友等等,都一再提醒我們寂寞產業的存在,只是科技不斷進步,網路發達,才造就所謂視訊主播的行業。
視訊主播,筆者粗略地分成兩大類,一種是線上遊戲類,也就是在網路上直播自己玩遊戲的實況,觀眾可以聽到主播講評,並看到主播即時的反應;還有一種是聊天型的視訊主播,觀眾依著房號進到主播的虛擬房間,開始跟主播留言互動。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這個行業,筆者也特別找了三位女主播訪問,並製作了一段影片,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三位都是漂亮女生)
從收入來看,在三位受訪的主播都是兼職的情況下,均可以了解到這行有著不錯的收入,甚至在金字塔頂端收入的主播,一個月就可以買一間小套房,這在台灣普遍的典型低薪收入市場來說相當吸引人;再來,三位主播同時提到了,粉絲在跟他們互動的過程中,都能感到開心和快樂,我認為「感到快樂」才是這個產業蓬勃發展的主因。
心理學中有所謂的「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理論將愛情分為「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三個部分,激情可以視為外在吸引力和對性慾望等因素;親密是感情上彼此交心和親近的現象,親密感會促進荷爾蒙「多巴胺」(Dopamine)的分泌,而多巴胺就是產生快樂的感覺來源之一,筆者認為,視訊主播在某種程度而言,扮演了親密感的角色,更何況跟宅經濟又這麼息息相關。
日本甚至還將寂寞產業「實體化」,發展出了「出租家人」、「出租朋友」、「出租戀人」的產業。以出租家人為例,如果想要租一個兒子,消費者可以指定小孩的年齡、興趣跟喜好,然後業者會找尋符合條件的人,作為客戶暫時性的「子女」;也聽說過有兒時喪母的人,租了一個「母親」,來體驗什麼叫做有媽媽的生活。
商業行為最重要的是創造需求,並在滿足需求的過程中獲取利益,好比說大哥大取代了BB Call、手機取代了大哥大、智慧型手機又取代了按鍵式手機。但「人性」是可以被視作商品的嗎?如果人的情感可以透過各種形式被包裝販賣,請問我們要花多少錢才能買一顆真心,或是賣掉一個寂寞?也許有一天,資本主義會被重新定義,情感變成一個可以被量化的數字,然後我們在情感的大數據中,看看能不能找到一個滿意的法則,老實說,我還真有些害怕那一天的來臨。
所以我們在影片結束時看到視訊主播的一些徬徨,比如說當遊戲主播碰到自己不喜歡的遊戲時,是否還要為了收入去假裝,假裝自己很喜歡,然後玩給網友看?聊天室主播也汲汲營營,每天想破頭,深怕沒有話題跟網友聊天,會失去自己的粉絲族群,進而失去自己的收入。當情感經營變成一種工作模式,伴隨而來的問題,卻更難找到所謂的SOP去解決。
搞不好,兜售陪伴的視訊主播,其實也是一群很寂寞的人,不是嗎?
*作者為導演、影像工作者。現為牡羊座創藝影像有限公司負責人。本文原刊作者臉書網誌,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