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清明連假將至,家家戶戶都開始張羅掃墓事宜,鄰國日本自古受漢文化影響,也有祭祀祖先和掃墓的習俗,但時機卻不是在清明時節,一年可以掃上5次,而且墓地比起台灣的恐怖形象平易近人許多,不但可能位在住宅區內,還可以成為人氣景點!
頻率不一樣:台灣人一年一次,日本人年掃五次
台灣人一年掃墓一次,日本人沒有清明節,卻一年掃好幾次,新年、彼岸(春分與秋分前後為期一週,稱為彼岸)、盂蘭盆節(類似台灣的中元)、還有故人忌日,一年至少就有5次,但日本年輕人口外流嚴重,平常都在都市工作,回家一趟舟車勞頓,不見得會次次都掃,若趕不上這5段時間,通常會在有空回老家時才掃。
墓地不一樣:台灣墓園禁忌多,日本墓園很極簡
日本火葬率幾乎達到百分百,遺骨大多統一收編進家族墓,陽世子孫不需要東奔西跑,一次就搞定。墓園集中管理,高度利用空間,一方墓石就是一座家族墓,看起來乾淨整潔,多了莊嚴少了恐怖,許多墓園還與住宅區比鄰。墓園甚至會成為景點,例如位於東京南池袋的雑司ヶ谷霊園,就因小泉八雲、夏目漱石、竹久夢二等藝文界巨匠長眠於此,而吸引不少遊客來此致意。日本人生死觀有如櫻花,期許在最美時殞落,讓櫻樹成為墓園常見的樹種,東京的青山靈園、染井靈園在春季都是知名的賞櫻景點。
日本家族墓佔地不大,掃墓也簡單,只需稍事整理草皮,把墓碑及附近地板擦洗乾淨,最後在墓碑上淋一瓢清水就完成。且許多墓地位於市區,省卻掃土葬墓時需要翻山越嶺弄得滿腳泥巴,甚至得除草砍樹才有路走的麻煩。
台灣人對死亡忌諱多,掃墓時也有許多禁忌,對隨時想掃就掃的日本人而言,是相當大的文化衝擊。日本部落客keddy就曾在部落格上形容台灣的掃墓有如「一場恐怖探險」,描述自己參與台灣夫家掃墓活動前還屢遭婆婆勸阻,擔心她會被「煞到」。但keddy也寫道,台灣的墳墓設計與日本不同,色彩非常繽紛且佔地較大,每家各有獨特設計,「個性非常豐富」,掃墓是寶貴的文化體驗。
供品不一樣:日本供品簡單 台灣三牲五果 中國燒房燒車燒二奶
台灣人掃墓時燒香燒紙錢,供奉三牲五果和草仔粿、紅龜粿等糕點,日本人掃墓也會焚線香點蠟燭,但供品就簡單得多,一束鮮花和素果,頂多再擺些亡者生前喜歡的東西(例如香菸、和果子)。
長期旅日的中國作家石平就曾著文分析中國人焚燒貢品的文化現象,指出中國雖然歷經文革禁止迷信,掃墓祭祀活動最近仍以「民族傳統」形式捲土重來,中國人送給祖先的供品也隨著經濟成長越發豪華,面額上看百億的冥鈔是基本款,條件好點的還會送上紙製的洋房、名車、僕人和智慧型手機,甚至還會順便燒幾個美女娃娃給祖先當小三小四小五小六。(有些人還發明「壯陽藥」兌換券,省得祖先應接不暇)
石平認為,中國人焚燒奢華的供品,無非是把赤裸裸的慾望投射在無形的世界,藉「賄賂」祖先交換庇護,讓自己也能過上同樣的好日子,有如陽間的「走後門」。這不但反映了現代中國人即物實利主義的價值觀,也顯現出「腐敗」是多麽深植人心。
愛地球都一樣:環保意識抬頭 簡單喪葬成潮流
雖然日本火葬率超過99%,但葬禮十分昂貴,安置墓石等相關費用也令人咋舌,近年吹起「歸零死」風潮,越來越多高齡者選擇以「零葬禮、零墓地、零骨灰」的形式離開,改以樹葬、海葬等天然葬法,不只省下高額喪葬費,連掃墓都省了,體現日本人到死都不願麻煩人的民族性。
台灣環保意識抬頭,火葬逐漸取代土葬,並結合遷墓入塔等作法,對山坡地的水土保持有不少助益,聯合海葬、樹葬等自然葬也不再是無法接受的選擇。在PM2.5受到社會關注的今日,金紙香燭減量甚至乾脆停燒的作法也漸成主流。在誠心不變的前提下,宗教與環保,或許能在台灣找到交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