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年輕人生活的世界裡,早已充斥著各種指尖下的資訊,只要按個鈕或出個聲就可開啟聯結。這類科技只會變得更快、更好、更容易使用,但卻難以預料未來將產生什麼後遺症。生活會因為新科技而變得更單純,還是更混沌?當他們因為資訊氾濫或通訊過多而感到不安時,又可以躲到哪裡去?他們會不會因為資訊大量流通,反而變得遲疑不決、消極被動,因為要拖延決策實在太容易了,你永遠都可以等到情況更明朗時再做決定,而且永遠都能找到更多資訊;抑或每個人都忙著回覆手持裝置上不斷湧入的訊息,根本挪不出時間給原創的思考和行動?你信得過只以虛擬方式會面的朋友或同事嗎?有朝一日,演算法會不會主宰我們的生活,只要靠各種公式和程式,就足以因應每一種可能發生的情況?新媒體拋出的種種不確定固然令人憂心,但科技變遷製造的問題往往遠多於解方。
就我所見,太多新事物都獨厚少數人,大多數人卻未蒙其利。社會失衡。權力分配不均。資訊經濟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大無畏的新公司往往遭到亞馬遜、臉書、谷歌等大企業無情的宰制和吞噬。如果我們希望有機會開創有益於所有人的未來,而不是獨厚少數人,就必須挑戰正統,容許自己稍稍做做夢和非理性思考,勇於追求不可能的目標。這是本書的主要脈絡——「第二曲線」背後的思考源頭。
為老問題開新路
第二曲線傳達的訊息是,如果想在人生各領域跨步向前,有時候必須啟動激烈變革,開創不同的新路線,從全新的角度看待熟悉的老問題,孔恩(Thomas Kuhn)稱之為「典範轉移」。我會在第一章更完整的解釋這個概念。真正的問題是,必須在第一曲線還繼續運行時就啟動變革;換句話說,主導第一條曲線的人必須對未來有截然不同的思考,或更常見的情況是,必須願意讓別人帶頭攀登新曲線,但這不是容易的事。我們會自問,既然目前一切順利,又何必改變呢?我們通常要等到危機迫在眉睫時,才願意面對變革,但此時資源已然耗盡,時間更加緊迫,也更難推動變革。
最近在奧地利提洛爾(Tyrol)山區舉行的研討會中,有一位講者感嘆,儘管歐洲內部近來紛擾不斷,歐洲居民哪裡會有人想外移。但根據第二曲線的理論,這正好構成重新省思的完美條件,應該趁這時候重新思考目前管理社會的方式,善用過去創造的豐饒與富足,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自滿預示了潛在的危險,也代表可能的契機。如果無所作為,將冒著可能失去既有一切的風險。
本書試圖用第二曲線的概念來探討一連串議題,從資本主義和政府到教育及美好生活的定義等等。我思考時不帶著任何意識型態,只以第二曲線的理念為本。我們在人生各領域都迫切需要開創新方向。自我責任變得愈來愈重要。我的孫輩將比我的世代更加獨立自主。我們無法再仰賴教育機構或職場幫我們為人生做好準備或照顧我們。過去我們很容易就讓其他人支配我們的人生。從進小學、讀大學,再到進入企業或從事專業,每個階段都有人告訴我該做什麼,以及該怎麼做。但未來不會再有這樣的事情,如果還是如此,那麼我們接到的指示很可能是錯的。當社會普遍瀰漫不安全感時,每個人都必須自行找到安全的港灣。
人生並非坦途。
*本文選自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第二曲線》前言,作者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為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大師、倫敦商學院共同創辦人。他將《第二曲線》獻給充滿不確定的新世代——從社會學的角度觀察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並以經濟學的邏輯思考如何突破「盛極而後必衰」的傳統定律,提供亟於創造改變卻受困於傳統的新生代反思的基礎,在人生與職場上不斷創造顛峰與新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