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藝術節《洗頭》 透過手機探索人際交往與親密接觸

2021-09-23 18:09

? 人氣

《洗頭》的核心概念是「暫時性的親密」,探索洗頭過程所產生的互動、對話與人際關係。(圖/主辦單位提供)

《洗頭》的核心概念是「暫時性的親密」,探索洗頭過程所產生的互動、對話與人際關係。(圖/主辦單位提供)

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成員張剛華,於今年臺北藝術節呈現作品《洗頭》,採線上展演方式,以一對一洗頭過程中的「暫時性親密」為出發點,結合手機觀看及不同文化語境的田野調查,探索當代的人際交往與互動。演出分為「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部分,於9月18日至26日間呈現8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張剛華出生於印尼雅加達,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作品著重在典型劇場空間外的展演實踐,並專注處理觀眾與表演者之間的關係。他運用各種路徑去觀察和理解人,近幾年發展的「參與式展演」,包含洗澡、做飯、睡覺等日常行為,在過程中透過自己的視角,形塑感受到的人事物。

《洗頭》的起點是2018年「亞當計畫:藝術家實驗室」,透過「洗頭」工作坊,與來自亞太各國的藝術家互動與交流。張剛華表示,把洗頭這個日常行為當作一種工具,透過藝術家自身去體驗、執行「洗頭」,進而討論行為背後的文化與習俗,重新認識洗頭這個行為在當代文化、地方社群與個人之中隱含的現象與故事。

《洗頭》透過手機,以「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途徑來傳達創作理念。(圖/主辦單位提供)
《洗頭》透過手機,以「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途徑來傳達創作理念。(圖/主辦單位提供)

「洗頭計畫」於2019年獲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海外藝遊」專案,發展為田野調查藝術計畫,前往泰國、菲律賓等地駐村蒐集資料,並於同年舉辦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呈現《洗頭:跟我說一個故事》。2020年,參與「在臺印菲社群生活交流計畫」,前進中壢印尼社群及臺北中山北路菲律賓社群,與居民進行洗頭和故事的交換,引導參與者敘述自身經歷,回憶生活中重要的人事物。

「暫時性的親密」是《洗頭》的核心概念,張剛華認為,在一對一的洗頭過程中,可能會和一個不熟悉的人產生互動,如有搓揉、按壓等觸碰動作,也可能談天,說著不一定會在其他場域裡說的話。在這段時間內,洗頭的人和被洗頭的人產生一種關係,同時也形成一種私密的、親密的經驗交換。

在疫情的影響下,原定實體演出的《洗頭》,轉而發展成線上版。張剛華表示,《洗頭》最希望探索的,是這個過程所產生的對話與關係。「聽到要改線上,很快就想到手機。」手機具有連結人與人的功能,透過手機螢幕上文字和圖片的傳送中,與他人展開關係,甚至與不熟悉的人會產生很特別的距離感,這在疫情時感受更為深刻,也反映「洗頭」的最關鍵特質—「暫時性親密」。

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成員張剛華,於今年臺北藝術節呈現作品《洗頭》,採線上展演方式。(圖/主辦單位提供)
明日和合製作所核心成員張剛華,於今年臺北藝術節呈現作品《洗頭》,採線上展演方式。(圖/主辦單位提供)

《洗頭》運用Google Meet線上平台,採「參與式展演」與「講座式展演」兩種途徑來傳達創作理念。試圖以手機為媒介,在「參與式展演」中,讓觀眾和藝術家一起共同完成展演,而集體共創也會成為「講座式展演」的內容,將以直播的形式呈現。

「洗頭」在當代消費行為中屬於較為親密的體驗,處理了社交行為中如清潔、禮儀、時尚等不同層次的需求。張剛華表示,透過《洗頭》,希望觀眾體驗「共在當下」的狀態,並「協作」出一場關係——在這個互動過程中,就算沒能碰到彼此的皮膚,但透過彼此在手機視窗裡能做的所有互動,就是在為彼此營造一個空間去產生特殊的關係和親密。

更多演出訊息請關注臺北藝術節官網: https://www.artsfestival.taipei/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