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中市梧棲區這座沒有圍牆的學校,最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幅高掛的對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少共學,教人不知老之將至」,看懂了這句出自老子《道德經》的上聯,也就能知曉這所學校的命名由來與典故。
幫長輩量身打造,安排適性課程老的、小的一起玩
這裡是全國首創「老少共學」實驗教育學校—善水國民中小學,不僅是台中市第一所安置型學校,還結合草湳長青快樂學堂,體現老少共學,長者在校園中和學生能互動、互相照顧,結合探索、體驗及技藝教育等多元適性課程,不僅傳承生活智慧與經驗,也促進世代交流。
校長羅能熙表示,老少共學在學理上稱為「代間教育」,市長林佳龍想了一個讓大家更易懂的名詞「老少共學」。「台灣老少共學做得非常少,頂多在學期中選一至二天,找一群阿公、阿嬤來互動,兩小時過去,能有什麼效果?」羅能熙解釋,善水與一般補校或長青學苑不同,老人家年齡偏高,有的還不識字,課程必須配合老人家,比照大學選課的概念,列出可以老少共學的課程讓長輩們挑選,最後才決定了陶藝、烹飪、槌球、農事等四種。
「種菜當然是老人家強項,農場在南校區,學生會牽著長輩的手過馬路;端午節包粽子,更是阿嬤們的專長,小孩學得津津有味,就像阿嬤教孫子,畫面光很溫馨。」羅能熙補充,學陶藝要手巧,就是小朋友教老人家,做餅乾也是小朋友比較強,透過課程體驗相互補足過往生活體驗中缺少的,過程中激盪出的「情意」,小朋友學會尊重長輩,真的比學了多少技能還有意義。
善水國中小學於2016年成立,市府將梧楠國小舊校舍活化利用,2017學年度開始招生,有國中三班、國小兩班共十七位學生,以及長青學苑長輩約二十七位。「以前他們被放棄,現在則是被呵護的一群,在這裡被當成寶貝。」羅能熙說,善水有些學生因家庭狀況導致中輟,甚至原學校老師因為擔心會影響其他同學,甚至希望他們最好別去學校;在善水雖然學生人數少,但老師可以更細心照顧。
翻轉生命,老少互動體悟人生真諦
羅能熙表示,善水的學生一律住校,如果學生賴床,也會有人叫起床,起初學生還會覺得「老師你幹嘛管我這麼多?」但學生們也慢慢了解認同,星期天晚上收假都很準時回來;這裡不是監獄、感化院,而且沒圍牆;雖然還是有不適應團體生活者要求回原學校,但承諾不再中輟,「這不就達成我們設校目的嗎?」羅能熙說。
九年級的阿成形容自己以前很荒唐,老師告訴他有善水,「希望讓自己變好」就是他願意來就讀書的最大動力;阿成的爸爸服刑中、媽媽改嫁,他以前會嫌阿嬤很嘮叨、常吵架,但在善水與長輩互動,學習互相體諒、尊重與照顧,「現在感情很好了,放假回家會幫忙阿嬤去夜市擺攤!」明年國中畢業後,他想繼續學餐飲,也有可能聽爸爸的話報考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