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創作者的應變能力!臺北藝穗節「即刻重演」計畫,5檔作品回應社會現況

2019-11-01 11:00

? 人氣

獲得藝穗原創精神獎的《臺彎》,由「迷內」所創作,探索儀式劇場的莊嚴及酷兒的生存。(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獲得藝穗原創精神獎的《臺彎》,由「迷內」所創作,探索儀式劇場的莊嚴及酷兒的生存。(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為讓新生代藝術家們的創意能被更多人看見,臺北藝穗節第2年推出「即刻重演」計畫,邀請5組獲得年度藝穗大獎的團隊,於11月7日至11月10日在水源劇場及剝皮寮歷史街區重新搬演得獎之作,包括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拆除中:河床、樹、菩薩與撿骨師》、艾瑪聖石《play games》、莊博翔製作《We are not human at all.》、迷內《臺彎》及蘇品文《少女須知》(中)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即刻重演」計畫的一大挑戰是,參與團隊必須在短暫的籌備期間內,將作品搬演至其它空間,這將考驗年輕創作者的應變能力,所以即刻重演的意義不只是多一個新的舞台,也意味觀眾有機會看見更多類型和面向的藝術呈現,看見新一代的創造力。

藝穗五虎以藝術創作叩問社會現況

臺北藝穗節是新生代創作的實驗平台,今年即刻重演團隊都十分關注社會現況,年輕藝術家從自身、周遭環境等出發,聚焦女性主義、酷兒、家暴、南鐵東移等多元議題,並以舞蹈、戲劇或跨領域的進行創作及演出。

來自臺南的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以《拆除中:樹、黃絲帶、菩薩與撿骨師》獲得最大獎項,作品是紀錄南鐵地下化過程的一系列藝術行動。

《拆除中》的創作者們進入南鐵地下化的拆除現場,透過實地的走讀、書寫與訪問過程,與臺南在地藝術家進行共同創作,產出錄像、攝影、舞蹈、行為、戲劇等跨域式作品,企圖還原正被拆卸中城市的「集體記憶」,也將臺南的行動能量轉換為對於記憶文化資產的思考,連結每個「個人」處在不同城市、地域、背景下的各種「拆除」。

《拆除中》因參與即刻重演,作品移地剝皮寮歷史街區,做出大幅度的重新製作,作品名稱改為《拆除中:河床、樹、菩薩與撿骨師》,並把原有的南鐵議題連結同樣經歷抗爭與拆除命運的剝皮寮。

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的《拆除中:河床、樹、菩薩與撿骨師》,是紀錄南鐵地下化過程的一系列藝術行動,獲得今年度藝穗的最大獎。 (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巧克力與玫瑰工作室的《拆除中:河床、樹、菩薩與撿骨師》,是紀錄南鐵地下化過程的一系列藝術行動,獲得今年度藝穗的最大獎。 (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艾瑪聖石」由來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的學生所組成,以《Play Games》獲得藝穗明日之星獎,這是改編劇作家蕭博勻獲得第十二屆臺北文學獎劇本組優選的作品。透過戲劇的形式,以受害者、加害人、旁觀者三種不同的視角來看待家暴事件。

《Play Games》創作動機是導演歐陽劭祈聽聞朋友真實的家暴經歷,因緣際會下開始創作這部作品,希望透過此作品深入思考家暴,並能喚醒大眾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懷,減少家庭社會悲劇的發生。

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創作研究所的莊博翔,舞蹈作品《We are not human at all. 》獲得藝穗原創精神獎,以溫度為題,思考人與萬物的不同。作品由九位舞者演出,在群舞和獨舞之間轉換,以精準的身體控制,揉合街舞與當代舞技巧,以非人的形象,透過體溫探索「人」是什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