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北市東興圳整體景觀再造計畫第二期工程8月份完工,自然水圳風貌和綠地大受歡迎,吸引社區居民休閒遊憩。第二期工程包含汾陽堂、公三公園和民俗公園,縣府克服疫情缺工缺料影響,7月底順利完工並驗收,最新完工的3個區域呼應傳統建築設計並保留豐富植栽,串聯一期工程成為完整休憩空間,縣長楊文科日前實地勘查,並要求縣府團隊在細節上改進,務必做到最好,提供民眾最優質的環境。
竹北六家地區自清代開墾以來,一直是傳統的客家農村聚落,其中「東興圳」不僅造就了六家庄,今日也成為串聯客家聚落與文化的主軸。六家庄舊稱六張犁,東興圳早期也稱為六張犁圳或東興陂圳。在高鐵六家車站等都市計畫開發下,「東興圳」面臨被消失的命運,所幸在居民與文史工作者的陳情下得以保存。
縣長楊文科表示,在縣府積極推動下,「竹北六張犁東興圳整體景觀再造計畫」獲客委會核定補助,自民國108年6月展開二期的改造工程。利用水圳與大面積的綠帶,以公園為基礎,加上自然生態與樂活的概念,串聯藍帶和綠帶,將竹北打造成兼具文化意涵、水與綠的城市。
東興圳景觀再造計畫一期工程在今(110)年3月全面開放後,自然水圳風貌和大面積綠地吸引不少居民前往休閒遊憩,一期工程範圍涵蓋文興路沿線公26、公27、公28及綠41四塊基地,第二期工程範圍為公三、綠39及汾陽堂附屬建築。一、二期綠帶涵蓋近10萬平方公尺,是近年來竹北最大規模的公園景觀改造計畫。
東興圳整體景觀再造工程,不僅保存了傳統農業時代的水圳、水汴頭、防風林、土地公和古宅三合院等,讓嶄新城市也能保留在地的文化資產,也造就了都市舒適的綠水庭園景觀。這些因水圳而設計規劃的公園,不僅是民眾喜愛的休閒場域,也適切地保留了客家聚落,串聯了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讓民眾在休閒賞景的同時,也能走讀東興圳的故事,了解六張犁、六家庄的過往,認識「大夫第」、「問禮堂」、及精湛客家匠師工藝所建的「汾陽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