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吳昭軍於兩大醫學會聯合舉辦的記者會上呼籲:「國人應即刻展開育齡知識投資」。會中台灣首份針對不孕家庭的大型調查結果出爐,發現台灣夫妻從備孕、診斷不孕、接受生殖治療到成功懷孕,平均得花上6.1年的時間,光從備孕到診斷不孕就花了2.9年,比WHO定義的1年不孕標準判定期,超出將近2倍的時間,顯見國人輕忽不孕問題且存在拖延傾向。
對自然懷孕率極度高估,拖延求助生殖醫學的時間
嘗試自然懷孕是多數求子民眾的第一直覺。然而根據台灣生殖醫學會與台灣輝凌藥品共同調查發現,有5成民眾認為,男女性在排卵期進行無避孕措施性行為,懷孕率超過50%。台灣生殖醫學會秘書長何信頤醫師戳破民眾對於年齡與自然懷孕率的極度美好想像,強調「以30歲健康女性來說,每月自然懷孕率剩20%,到了40歲僅剩5%,民眾的認知差很大!」
中華民國生育醫學會理事長張帆醫師分享,臨床上常見夫妻是要到完全認知不可能自然懷孕時,才要求助生殖醫學,其實都太晚了。因女性卵巢功能與男性精子品質在30歲之後都是逐年下降,自然懷孕率下滑是自然的,即便採用生殖技術,40歲後的人工受孕與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也僅30歲時的1/2,對於自然懷孕率的錯誤認知恐造成夫妻在求子行動方針的誤判,也錯失求助生殖醫學幫助夫妻雙方提高懷孕率的最佳良機。張帆醫師強調:「生理機能不可逆,一旦年過30,更要對懷孕率有正確的認知,不拖延開始科學求子計畫。」
身體無恙不等於生殖功能正常
超過9成備孕民眾認為若身體健康,生育能力自然就會好。調查顯示高達8成民眾認為性行為品質會影響到生育能力,以為夠硬、夠久、有射精就會生。此外,女性常見的經期不順、經痛等症狀,也可能是不孕的徵兆,文獻證實內分泌失調恐伴隨排卵失敗與無月經症,恐進一步增加不孕的風險,但仍有近半數備孕民眾不認為這類警訊會影響生育能力,甚至放任這些危險因子的發生。何信頤醫師分享,臨床上常見先生對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拖延很久才願意檢查,才發現是精子出問題。
張帆醫師說明,從受精到著床懷孕是一連串複雜且精密的過程,想要順利求子,需要夫妻同時具備高品質的精卵子、暢通的輸卵管、良好卵巢環境、正常的荷爾蒙分泌運作等要件,但這些成功要件都不是肉眼看得見或自我感覺即可掌握,且現代人生活工作壓力大、不良生活習慣多,造成的婦科問題與精卵狀況也多,都是不孕風險。根據國外研究顯示,35-39歲女性每4人就有1人不孕,比例25%、40-44歲每3人就有1位不孕女性,比例30%。張帆醫師表示,台灣不孕症盛行率10%-15%,等於每7對夫妻就有1對不孕,與台灣常見的糖尿病與消化性潰瘍盛行率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及早借助醫學手段檢查、找出卡關之處相當重要。
「2要2不」助備孕夫妻擺脫錯誤生育知識免走冤枉路
面對現今國人初婚年齡已突破30的現狀,沒有時間可拖延浪費,為助民眾早點建立正確生殖健康知識與觀念,兩大醫學會攜手打造「育齡知識投資學」網站(https://infertilitymap.org/),內含生殖健康知識與衛福部公布許可、符合人工生殖補助方案之全台93間人工生殖機構,並呼籲只要人生藍圖中有成家求子計畫者,伴侶與夫妻雙方在育齡知識與求子備孕上務必及早掌握「2要2不」:
1.要及早:有規律未避孕的性行為,在一年內無法懷孕即為不孕,及早求助生殖醫學不會錯。
2.要科學:科學備孕為首要,婚前婚後都應先透過醫學檢查手段掌握看不見的生殖狀況。
3.不拖延:年齡與時間流失不可逆,勿作為備孕籌碼,不拖延就是最好的求子計畫。
4不放棄:不孕症不等於不能懷孕,只是不容易孕,應善用生殖醫學幫助自身提高懷孕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