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團批:環保署低估污染量、用氣象條件美化本土空污
把空污現象推給氣象,環團大都難以信服,主婦聯盟台中分會執委、爭好氣聯盟發起人許心欣直批,擴散條件不佳,是環保署最愛用來美化本土污染的話術,並反問倘若沒有過多的污染,就算擴散條件差又如何。地球公民基金會副執行長王敏玲則質疑,對於境外、境內污染比例,不同學者各有其模擬數值,環保署現在用係數推算,亦非實測值,很可能低估了實際的污染量。
環保署副署長蔡鴻德解釋,境外空污來台濃度在20 ppm以上時,才會寫在「空氣品質監測及預報快訊」,沒有寫上並不代表沒有影響,且每一年氣象條件不同,空污比例也會改變,比如今年是暖冬,高壓偏北,境外南下的污染物就比較少,大部份轉往日韓。他表示,污染物會累積,一天看不出來,兩天可能就會有傷害,這幾年的空污大抵肇因於此。
對於前述環保署估算我國每年的空污來源比率,莊秉潔認為誤差太大、且資料來源和計算模式太舊,很可能過於低估污染情況。他進一步強調,與其計算一整年的數據,不如針對AQI「紅色警示」期間,分析境外與境內各自的污染佔比更為重要,如此才知道透過哪些手段能有效改善空污。例如他模擬228連假期間台灣西半部紅爆,發現光台中火力發電廠PM2.5貢獻量就高達3成。
王敏玲則認為,不論境外污染佔比多少、還是氣象條件,這些都是國人無法處理的因素,想要降低空污,環保署應該花更多時間、盡可能真切地掌握境內污染源的空污排放量,「如果我們在境內污染防制上對症下藥、做到最大極限,會比去爭說境外污染有多少更有效。」
儘管從環保署所公布的各項空氣污染物數據看來,全國的空污濃度確實逐年穩定下降中,但一年到頭高雄的天空看來還是灰濛濛,王敏玲表示,直到哪一天空氣擴散條件很差時,高雄依然沒有紅爆,才會認可空污確實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