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場協議》肇致G5匯率大震盪
當時,因美元匯率過高衍生大規模貿易赤字而陷入困境的美國,竟強制要求世界資本主義五大經濟強國G5(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其他四國以發表共同聲明方式,介入全球匯率市場。因此1985年9月22日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目的在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促使美元對日圓及德國馬克等主要貨幣能夠同時更有秩序性下調,用以實質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問題,從而遂意讓日圓大幅升值;此後,日圓賡續暴升。
而同一時間,即《廣場協議》完簽之後,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五國,開始著手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介入國際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繼而形成市場投資者的跟進拋售狂潮,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也埋下了世界性資產市場大夯熱的種子。
1985年9月,美元兌日圓在1美元兌250日圓上下波動,《廣場協議》完簽之後不到3個月時間,日圓兌美元迅速升值到1美元兌200日圓左右,升幅20%,一年後,更加速勁升到1美元兌120日圓。
至於其他主要貨幣對美元的升值幅度,1988年與1985年相比,大約分別為:日圓86.1%、德國馬克70.5%、法國法郎50.8%、義大利里拉46.7%、英國英鎊37.2%、加拿大元近11%,當然對國際經濟情勢的確產生了全面性衝擊。
G7《羅浮宮協議》削減財政赤字及降低利率才是真關鍵
不過,《廣場協議》並未達成美國預期效果,日圓、馬克雖持續升值,但美國出口卻未大幅增高,貿易赤字卻繼續擴大;尤其經過20年檢視,對美國經濟改善助益非常之小。
因此,G5《廣場協議》的5個成員國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更加上加拿大及義大利的七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於1987年再度聚首法國羅浮宮,重新檢討《廣場協議》後續對國際經濟的影響,會議討論結果指出以美元貶值無法消除貿易赤字,認為美國經濟問題的癥結,其實是出於自身巨額的財政赤字;這七大主要工業國家政府乃於1987年2月決議完簽《羅浮宮協議》取代《廣場協議》,但義大利最終不參與簽署。
因此,G7《羅浮宮協議》經此修正不再硬性強迫日圓、馬克升值,倒是要求美國政府應該自行擬定國內經濟政策來挽救經濟。
依G7《羅浮宮協議》,法國同意削減相當於GDP百分之一的預算赤字和同樣數目的企業稅收及個人稅負,日本同意減少貿易盈餘和降低利率,英國同意減少公共開支和減稅,德國以其為歐洲經濟的主導經濟體成為G7協議的主要攻擊目標,德國同意減少公共開支、削減企業稅及個人稅並保持低利率。美國則同意在1988年把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從1987年預估值的3.9%降到2.3%,在1988年減少政府開支一個百分點及保持低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