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至國際政治,小至人際關係,世人在判斷「是」「非」、決定取捨時,大致會遵循兩種性質相反的思維方式﹕「身份導向」和「價值導向」。
「身份導向」著眼的是「人」,關心的是「我(們)VS你(們)VS他(們)」,根據與自己「關係」的親疏程度決定立場╱利益取捨。「身份導向」的思維方式有其對應的系列語彙,如﹕家人、親人、朋友、同鄉、同學、同事、上司、下級、哥們、閨密、人脈、關係、背景靠山、認識╱不認識、關係很熟╱不熟……。(註1)
與此不同的是「價值導向」,注重的是「事」,是「事」本身的「是非對錯」之「價值」,與之對應的語彙有:好壞、是非、對錯、道德、人品、公平、正義、品質、內涵、法制觀念、遊戲規則……。與「身份導向」以關係遠近來決定取捨不同,「價值導向」以「是非對錯」為取捨標準。
我們的祖先早就觀察到這兩種思維方式的差別與意義,用兩句簡單素樸的俗語來總結此兩者﹕對人不對事、對事不對人。「人」,就是「身份」;「事」,就是「價值」。「對人不對事」,就是重「身份」,輕「價值」,是「身份導向」;「對事不對人」則是重「價值」,輕「身份」,屬於「價值導向」。
古語中還有一個傳神反映「價值導向」的成語﹕大義滅親。將「大義滅親」中的兩字掉換一下位置,就變成一個新詞,同樣可用來傳神反映「身份導向」﹕大親滅義,意即,只要是「自己人」,就要無原則幫忙庇護,管它是非對錯!
有智者言﹕「國際關係是人際關係的放大」。按此道理,從國際到國內,從外交到內政,政治領域也存在著完全相同的現象,這就是由「身份導向VS價值導向」變身而來的「身份政治VS價值政治」。「身份政治」與「價值政治」也有其各自的系列語彙。
屬於「身份政治」的語彙有﹕XX人(臺灣人、中國人、美國人、臺北人、北京人……)、X裔(華裔、亞裔、非裔……)、X洲(亞洲、歐洲、非洲……)、X方(東╱西方)、XX國、國家(利益)、民族(主義╱尊嚴)、愛國(主義)、賣國(賊)、漢(臺)奸、強權、霸權、本土、外來、(不干涉)內政……。
「價值政治」的語彙則是﹕「普世價值」及其內涵﹕民主、人權、法制、自由、平等、多元、公正、規則、信仰、理念、智產權、國際慣例、國際秩序……。
如與目前流行的國際政治理論掛鉤,「身份政治」比較接近「現實主義」,「價值政治」接近「理想主義」。筆者自己對「現實主義」是持比較批判態度的。
如何看待這兩種「政治」?
相對於「價值政治」,「身份政治」體現的是落後文明,最直觀的理解就是語彙關係,如下﹕
價值導向╱價值政治 = 對事不對人╱大義滅親 → 內涵正面
身份導向╱身份政治 = 對人不對事╱大親滅義 → 內涵負面
「身份政治╱身份導向」的文明落後與危害之一,在於其動輒用族群的立場解讀解決事情,將一切政治、文化、社會、經濟、司法乃至藝術美學……中的「是非對錯」、「好壞美醜」爭議通通扭曲成族群╱國族衝突,亦即,將「價值政治」扭曲成「身份政治」,筆者稱這種扭曲為「種族詮釋」(這是參考「種族歧視」、「種族迫害」、「種族滅絕」等詞後創造的新詞)。
世界上存在著無數「將『價值政治』扭曲成『身份政治』」,亦即「種族詮釋」的實例,見下文。
------------
註1﹕「身份導向」的「身份」,有兩個內涵,一是「親疏」,一是「地位」。由「親疏」衍生出的社會衝突是「族群」,「地位」衍生出的則是「階級」。本文只談「族群」,不牽涉「階級」話題。
*作者為依親定居台北之大陸人士,曾移民北美十數年。(系列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