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公司債,當然有利息的條款。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筆十億美元公司債的「起跳」年利率是5%,但如果公司遲遲無法完成公開上市,每隔半年利率就會1%,直到公司成功上市,或者達到10%最高利率為止!
而這部分的利息並不採取現金支付,而是直接轉換成更多的公司債。換句話說如果採取我們剛剛所說的兩年完成公開上市,本輪投資人的本金將會增長為(假設公司債利息是半年支付):$1Bn X (1 + 2.5%) X (1 + 3%) X (1 + 3.5%) X (1 + 4%) = $1.14Bn,共十一億四千萬美元。再考慮到同樣被提高兩次的折扣率25%,若不計入上市後的股價波動,本輪投資人將在兩年賺得 52% 的獲利!(1.14 X 1/ (1-25%))
當然就像所有的上市案一樣,內部人員所持有的股票是有閉鎖期的,但關於這點本輪投資人也撿了便宜:其他投資人都必須等待標準的180天閉鎖期後才能出售股票,本輪投資人只需等待90天——至於這部分要如何符合與美國證管會的規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在這些看起來很驚人的可能獲利數字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Spotify現有的困境:隨著其高速成長,燒現金的速度遠遠超過能夠轉換付費使用者的速度,另一方面又面臨內容提供者美國作曲家、作家以及出版商協會(ASCAP ,American Society of Composers, Authors and Publishers)的壟斷性威脅,以至於Spotify創辦人團隊和董事會不得不接受這樣嚴苛的投資條件。
在讀者又開始高喊「泡沫」之前,我們其實應該先仔細思考一下Spotify作為一個新創事業在各個層面上所具備的優點:
使用者經驗:Spotify提供的是客製化廣播體驗,根據每個人的喜好不斷調整出最讓個人喜愛的音樂廣播串流。雖然作為古典樂迷的我個人不算Spotify的忠實用戶,但我有不少友人都相當熱愛Spotify。
收入來源:舊有的廣播電台商業模式是以廣告為其主要收入,Spotify的免費版本直接將此一模式搬到線上,並追加了針對客戶習慣推播更高轉換率的廣告的好處,算是比廣播電台有更多優勢。而現有一億個活躍使用者中,更有三千萬已經轉換成付費使用者(以換取無廣告串流),這是另一個收入來源。以收入來源來說Spotify的模式遠比Snapchat之類的嶄新應用更加低風險、更有前例可循。
可擴張性:作為一個現代網路平台,受惠於各種雲端軟硬體服務的成長和成熟,Spotify擁有和其他優秀網路新創一樣的高度可擴張性,這也反映在他們僅僅花了十年就成長到上億用戶的事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