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開會,決定繼續凍漲電價,甚至連半年後的審議會,經濟部都釋出可望繼續凍漲的訊息。經濟部如此「前瞻」的凍漲政策,卻是建立在全然政治考量與錯誤專業上的決定。
依照台電提報的合理電價調幅是6.48%,以每次調漲不得超過3%計,今年3月與10都該調漲3%。但經濟部以國際油價走跌為由決定不漲,官員說「為避免物價上揚後就回不去,因此決定這次電價不調整」;展望未來,因為油價平穩甚至有下跌可能,10月亦應無調漲壓力─其實此話就已確定今年電價再無調漲的可能了。
經濟部凍漲的理由其實是錯誤又違背專業;台電發電成本結構中,燃料成本占了一半以上,因此電價漲跌幾乎是看國際燃料價格的臉色;經濟部說油價不會漲所以不必漲,表面似乎言之成理,實則錯得離譜。
一來不必先看未來漲跌,現在的價格台電就已是虧損,台電在連續4年獲利後去年全年出現虧損,今年1、2月虧損超過百億元,且累積虧損仍在千億元以上;二來經濟部談油價走跌,但影響成本最大的是天然氣,雖然油價與天然氣價格關聯性高,但也會有背離的時候─如2008年之後,油氣價格走勢背離。考量經濟走緩、供給增加、各國(特別是亞洲)對天然氣需求增加、地緣政治風險等正負面因素後,今年天然氣的價格雖然偏弱但不確定性高,經濟部此時就篤定說價格會下跌,是輕忽了。
而官員說「避免物價上揚後就回不去」,似乎頗以避免通膨為念,但實際情況是通膨仍低,該是最關心通膨的央行,對今年物價上漲的預測值只有1.05%,核心物價上漲率甚至不到1%,顯然官員不是太外行就是拿物價當凍漲理由,因為看不出任何該擔心物價上揚的理由。
再看看去年3月電價調漲時,經濟部長沈榮津說的「以價制量」理由,在用電成長率超出經濟部原先預期後,其實現在更有調漲落實「以價制量」的需要,此時經濟部卻決定一路凍漲,這些都顯示經濟部凍漲電價理由的偽善與荒謬。
其實,真正的理由只有一個:政治考量與選票需求;但這個理由是「不好意思」明說。這也是外界看到去年10月電價審議會,因為11月的九合一大選當前,經濟部選擇凍漲。現在則是面臨明年1月總統與立委選舉壓力,更是要「提早凍漲」─早在3月初媒體報導電價調漲議題時,經濟部馬上出面否認並釋出凍漲訊息,全然不管該給審議委員會一些「型式上的尊重」,現在則明示10月也要凍漲。
而從更長期觀點看,價格調漲如果能和緩逐步上漲,讓用戶逐漸調適、吸收上漲壓力,是較值得採取的方式;經濟部其實很了解電價終究要大漲,預估到2025年要上漲32.9%,民間預估的漲幅則更高。不談誰預測正確、最後漲幅多少,上漲已經明確趨勢,經濟部當在該漲、可漲時就調漲,既避免讓台電吞下太多虧損,又讓民眾與企業逐漸調整適應,但經濟部終究為了政客短期的政治利益與選票,捨專業就保官位而選擇凍漲。
對民眾與企業而言,電價當然是越低越好;但低電價必須是因國際燃料價格低、台電營運效率佳等因素上,而不是建立在政府補貼、台電虧損的基礎上。台電是公營企業,由台電吸收虧損供電就等於是政府補貼用電,這種由政府補貼電價(或是油價等)是最惡劣的作法:這相當於一種逆向的所得重分配,用電少的民眾補貼用電多的企業,用電少的窮人補貼用電多的富人。
或許,今日在台灣,再談行政中立、文官專業已屬奢求。未來一直到選舉前,類似這種政治考量、選票至上、不顧專業、犧牲總體利益的「政策買票」,應該還會有不少,「讓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