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Kofi Annan)在安全理事會提出「法治與衝突中及衝突後社會的轉型正義」報告,指出轉型正義為「一個社會處理大規模濫權的遺緒,所進行和建立的所有程序和機制,其目標在於確立責任、服膺正義並成就和解。」
自由民主不再是唯一終點
至於目前國際「轉型正義」轉到哪裡去,陳俊宏認為,這個未來可能是民主,也可能是和平,自由民主不再是唯一終點,轉型正義的論述正逐漸「轉型」。
陳俊宏指出,8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的興起,許多政治體制轉型後,開始面對「該如何處理過去」,但近年「轉型正義」成為了任何社會處理過去國家暴力行為的一種方式,包括任何仍處於衝突與濫權的社會,如烏干達、烏茲別克等,某種程度上成為強化非自由意識形態、鞏固威權體制的統治工具。
對此,陳瑤華也回應,許多世界對於轉型正義的定義,認為「民主轉型」已預設自由主義的價值,並批判國際社會透過這些歐美價值,干預自身文化與社會,值得警惕。龔維正則認為,「規範侵害人權的行為」才是轉型正義的核心關鍵。
研討會尾聲,談及過去創傷是否成為社會普遍的共同記憶,台大政治系教授黃長玲以「美麗島事件」與韓國「光州民主化運動」做比較,指出韓國已在2007年拍出以「光州運動」為背景的暢銷電影《華麗的假期》,但台灣至今仍未有以「美麗島事件」為主題的電影,進入大眾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