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台發表新書《傾聽》,並接受BBC中文網專訪。她認為,兩岸此時要走入互相「傾聽」新格局。
這本書,集結了過去龍應台20多年的講稿以及跟兩岸三地青年人的接觸。在其中,龍應台對大陸崛起印象深刻,但對兩岸三地至今沒有放下既有成見,相互了解對方,則多有感觸。
龍應台認為,台灣跟大陸都有本質上「政治的孤立」,進而影響到人民對外界事物的看法。以台灣來說,歷經了38年的戒嚴,在那時成長的台灣人失去了許多跟外界,甚至是國際接觸的機會。
而當中,台灣又經歷了退出聯合國,以至於在國際上能見度更弱勢。加上當時的政治環境,國民黨獨裁下,導致台灣人都在「看不見的牆」中成長。對於中國大陸的認識,多半是早期的反共教育為主,夾雜恩怨情仇。
而現在,龍應台認為台灣對於中國大陸的成長還有些錯誤估計,「中國對全球來說都很重要,但我們受限於過去歷史捆綁,很難有台灣人單純地把了解中國當作是了解世界的第一課」。
龍應台認為,台灣這一代的年輕人有必要跳出過去的歷史中,「用最寬闊的心胸,最單純的眼光」,先去了解現在的中國。
中國也要放下成見
綜觀過去20多年龍應台在兩岸三地的演講經驗,龍應台認為中國聽眾的求知慾令她印象深刻「不光是對台灣,還有對全球社會,環境議題等,很多人都一直自我學習」。
但龍應台也認為,這只是她過去對大陸聽眾的觀察。畢竟中國幅員遼闊,網上的激進人士也多,但她想對中國大陸青年人說:「不要否認你們心中也種下了許多歷史糾結,包括對台灣,甚至中日關係的成見」。大陸年輕人也同時要設法解除過去政府教育下所刻意加注的「成見」。
而他的新書,之所以取名「傾聽」,目的也在認為,兩岸三地的人如果都能放下既有成見,相互「傾聽」,就是最好的功課。
龍應台演講時觀察,大陸人對台灣的興趣遠大於台灣想要了解大陸,她反而認為台灣要更加注意「一個大國如果愚蠢,它還可以承擔,但一個弱小國如果短視,是承擔不起的」,台灣是「無法承擔不真正了解中國的後果」。
與「有機體」中國相處
對於即將上任的民進黨政府,如何要與中國大陸相處,龍應台不太擔心。「完全執政下,他們會非常小心,我也相信他們會盡一切力量負責」。龍應台以前會擔心民進黨,是因為當時他們常關起門,「不關心不了解就沒事」。
但龍應台仍認為,民進黨仍有大量了解中國的功課要做,「人家不會等你凖備好了才來對付你」。未來民進黨的兩岸決策「一定每個都是牽一發動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