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龍應台週三(6日)在北京主持了題為《傾聽一個人的記憶》的演講,吸引到了大約200人參加。
這次是她過去6年來首次到訪中國大陸,也是去年12月她辭任台灣文化部長後的首次。
一度被取消
不過,此次演講也曾經出現了一段小插曲,因為此次演講的主辦方--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理想國在6日上午曾經發出公告說,原定在當天下午舉行的演講活動,因為「與作者的溝通與技術原因,臨時取消」。
但到了下午,演講又如期舉行了,只是時間比原定的推遲了。
雖然有關方面沒有解釋演講一度被取消的原因,一位網名「孫夕龍」的網友卻在其個人微博上透露,在週一(5日)曾經就龍應台演講一事與首都圖書館及北京市文化局官員電話溝通,並獲得承諾向有關領導反映。後來,這位網友又表示,文化局及首都圖書館周一下午給了回復,並要了其個人資料,但仍沒有確定是否取消有關演講。BBC記者曾聯絡理想國,查詢這位網友「孫夕龍」是否是其工作人員,但直到截稿時還沒有得到回復。
據到場報導的BBC駐京記者表示,最後到場出席龍應台演講的有大約200人,其中包括潘石屹、任志強、賀衛方等中國著名企業家及網絡紅人。
歷史的記憶
龍應台在演講中表示,國家由上而下的歷史記憶,常常不能反映完全的真實。兩岸的人應要有「自覺的劍」,不然只是在兩種假象中爭吵。
她說,大陸宜昌曾在一處高速公路下發現3000多具國軍骨骸,但當地人都不知曉詳細情形。她認為,當記憶被划為「政治不正確」時,就容易被遺忘。
龍應台認為,集體記憶是個大網,個人記憶是整張大網中的絲線,歷史應從個人史、家史、鄉村史出發,一步步編織成宏大的國史。
面對兩岸在歷史史實上的爭議,龍應台說,兩岸的人都要磨亮「自覺的劍」,「去照亮別人為你造成的記憶里,哪些是真那些是假」,若兩岸的人都有自覺的劍,兩岸自然能夠更接近。
觀眾反饋
在龍應台演講結束後,BBC記者採訪了多位現場觀眾暢談他們對演講的感受。
其中一位觀眾表示,「我覺得一個國家的集體記憶會直接影響到個人記憶。我覺得就像我們要自己來磨自覺的劍,讓自己可以分辨,在信息中剔除想要引導你的,吸取真實的東西。」
另一位觀眾也表示,「今天的演講娓娓道來,每一個故事都很有意思。實際上歷史的記憶有很多人為的東西在裡面。很多人來決定歷史,不單單是有錢人或者政治家。而是靠每一個人來串聯起來的平民歷史。(這次演講)讓我覺得家族父母的歷史,從小的教育可能有一些歪曲的地方,有偏差的地方,真的是需要去補救。」
還有一位網友說,「(龍應台)老師特別平易近人,以溫溫流水的方式,但是卻說了一個尖銳的問題,這也是她一貫的作風。雖然在強大的體制面前我們顯得很脆弱,但是我們還是要把「自覺」的劍給磨好。儘管比起來我們顯得很弱小,但這還是在於自己,在於自己的自覺。只要堅持,終有一天你會揭開封塵的那張紙的。」
龍應台上一次在中國大陸亮相演講時在2010年8月1日,當時她在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發表題為《文明的力量:從鄉愁到美麗島》的演說,闡述她的「中國夢」。
她當時表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構成了台灣社會價值觀的基座,而且永遠不會改變。她還強調,這是台灣人的夢,是可以與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夢,也就是兩岸人民基本的價值觀。
(撰文:李文/路西 責編: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