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問題背後的問題,青年移居政策改變了什麼?

2019-03-30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不是移居補助沒有意義,而是執行後需要更詳細的評估,例如像是驗證兩年後這些人的移居和工作狀況。(資料照,取自農村武裝青年MV)

作者認為,不是移居補助沒有意義,而是執行後需要更詳細的評估,例如像是驗證兩年後這些人的移居和工作狀況。(資料照,取自農村武裝青年MV)

近十年來只要在選舉前夕,或是展現施政成果時,各縣市都不斷地展示自己的青年政策,除了為了爭取青年認同之外,也代表了青年相關的議題其實一直都沒有被解決,甚至是不斷地持續蔓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第一個現象是向外流失,台灣海外就業人口年年攀新高,其中青壯年高學歷佔了多數,根據行政院主計處106 年國人海外工作人數更達到 73 萬 6 千人,高中海外求學的人數也是有同樣的情況。第二則是各縣市更是老年與青年人口比例逐漸失衡,特別是非直轄市的地區,年輕人多數被大城市吸走,或是往該縣市的市區集中,導致許多地區因為青壯年人口少而生產力不足,商業活絡度也不夠,真的可以稱得上是又老又窮。

而各地方政府也打出了自己的牌,希望吸引年輕人返鄉、外縣市人口移居,在南部縣市中,高雄提出了移居津貼,只要是從外縣市到高雄就業,並符合規定中的重點產業者,每月最高可獲得1萬元的獎勵補助,最高1年12萬元。屏東縣也因為人口連17年減少,縣府推動「移居穩定就業獎助試辦計畫」,一樣是外縣市設籍者,可獲得每月5000元。只是規定是以勞保投保薪資級距達28,801元以上者才有資格領取。我們可以認同各縣市立意良善的出發點,也看見細則中有一些限制,盡可能地讓補助給需要的人,但是這些真的解決了青年們心中的問題了嗎?

移居政策只是止痛藥,後續的健檢在哪裡?

其實,移居補貼只是打造青年友善環境中的一環,像是租屋、購屋、貸款利率給予優惠等許多的補貼各縣市政府都在做。年輕人選擇是否久留定居,還是回歸到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就業和產業結構」,而南部的產業結構和轉型狀況在現階段適合鼓勵移居嗎?要吸引的是哪些產業人才?其他的配套措施也需要同步發揮效果,補貼和租貸優惠絕對不是主要的核心主軸。

移居補助的問題就在於此,其主要功能是吸引外縣市的人口,希望他們能在本地定居,但是根據勞動部的就業調查,青年平均1.6年換一個工作,這樣的數據對這項政策其實是很大的危機警示,也就是說這些外縣市來的工作者領完補助就離開的話,那豈不是等於把經費丟進水裡了?另外,是生於本地人留在家鄉卻沒有補貼很可能會不平衡,或是選擇去其他有補貼的縣市,城市間的人口這樣流動來流動去,最後哪個城市完成了政策的使命?還是各縣市人口流動相互抵消,誰也沒賺到,倒是公部門花了一堆錢跟執行人力。

因此,第一,不是移居補助沒有意義,而是執行後需要更詳細的評估,例如像是驗證兩年後這些人的移居和工作狀況;第二則是整體人口遷移議題和補貼政策,需要中央和地方做垂直加水平的綜合討論,將地方發展與國家規劃同時做考量,才可能讓移居補助對青年、地方和國家發揮最大的效果。

*作者為南台灣青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