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挑戰是外人所看不到的、一點也不光鮮亮麗的地方,但如果不及時解決,往往會反映在服務和產品的品質下滑上,從而導致使用者或客戶的流失。
在早期的新創中,解決這些問題的責任百分之百應該是由創辦人來承擔,因為在公司初期不只沒有足夠人手,更還沒有完全凝聚向心力,公司文化也還沒成功建立,創辦人如果不親力親為,而是責成其他團隊成員處理,通常事後得花更多心思修正,而且同樣的問題可能會一再發生。
但在患有明星症候群的創辦人,我們常常會看到他們早早就把各種新創大會的日期在行事曆上圈起來,並花大量時間在修改投影片上,其他日常營運上的責任,要不就是被他們延遲處理,要不就是推給明明跟自己一樣嫩的「營運長」,不管是哪一種,都無可避免地導致公司往沈淪的方向走。
症狀二:極度在乎媒體或者社群網路對自己個人的評論
媒體或社群網路對於新創公司的「產品與服務」的評論,是創辦人必須要時時關注的,但有著明星症候群的創辦人往往把媒體和社群網路對於自己「本人」的評論和前者混淆,誤以為對於自己本身的稱讚或者批評就相當於對產品和服務的稱讚或批評。
這種混淆所造成的是創辦人不斷地在反駁「對於自己不公平的」言論,而不是專注在改善產品和服務體驗,以挽回使用者和客戶的心。
症狀三:過度在乎競爭對手創辦人在媒體上的曝光率
患有明星症候群的創辦人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誤以為媒體曝光率和產品服務的使用率有絕對的正相關。因此當他們看到競爭對手創辦人的曝光率高於自己時,就會陷入憤恨不平的負面情緒中。
但事實上就算是TechCrunch這樣的頂尖科技媒體,閱讀者仍然只是風險資本家和新創這樣的小眾,產品和服務的使用者和在這些媒體上的曝光率關聯有限,過度在乎自己和對手在這些媒體上的此消彼長,輕則浪費寶貴時間,重則導致公司策略錯誤。
症狀四:在乎早期估值高於公司長期發展
並不是所有在乎估值的創辦人都有明星症候群,但所有患有明星症候群的創辦人都一定在乎估值。
但事實上是在新創早期,確保豐沛現金部位的遠比紙上富貴的估值重要。種子輪或A輪如果估值太高,在進入B輪、開始被投資者以營收成長等較具體的數據來評價時,往往會出現估值無法成長、甚至衰退的窘境。反之,種子輪或A輪就算接受較平庸的估值,導致創辦人股權較多的稀釋,但公司如果能因此輪輪穩健募得能夠支撐高速成長的資金,最終實現上市或者高價退出,創辦人能夠獲得的實質回報絕對比一開始就堅持高估值的狀況好很多。
但患有明星症候群的創辦人並不會思考到這一部份,對他們來說,每一輪的估值都是他們個人價值的體現,因此比起專業風險資本家提出的合理的投資金額和估值來說,他們更傾向接受非專業風險資本家的小金額但高估值的投資,並誤以為這就是他們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