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宣布角逐2020年總統以來,許多人都預期,明年的總統大選將會是「顧主權」與「拼經濟」的戰爭。事實上,去年十一月的縣市長選舉,我們就已經看到這樣的選戰主軸。而這樣的對抗主軸對台灣民眾來說,並不是什麼新鮮事。自從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後,這樣的主軸就不斷的上演,說穿了,兩者間究竟何者優先的問題,就是我們要採用何種態度來看待中國大陸:兩岸是一家人,是朋友,還是敵人?
2000年陳水扁在三方選舉中勝出後,一度刻意地模糊統獨立場,並不強調與中國大陸對抗。當年的阿扁甚至希望中國公開放棄武力威脅,從兩岸經貿與文化開始建立兩岸之間的交流與信任,進而追求兩岸永久和平及政治統合的新架構。不過,由於民進黨不願意接受以一個中國為主軸的九二共識,中國大陸政府不願意開展政府間的經貿協商,使得兩岸經貿交流的進展速度一直達不到民眾的要求。
而到了2004年陳水扁競選連任時,就把「一邊一國」的競選主軸打到極致,透過修憲議題及入聯等宣傳,成功地把「主權」票催出來,第一次讓民進黨的選票過半。而當時藍營參選人連戰的應對方式,是模糊化兩岸關係,並嘗試以經濟發展為競選主軸,但最後敗下陣來。
到了2008年總統大選,藍營的馬英九具體地將經濟發展與兩岸關係聯結起來,強調唯有開放與中國大陸的經貿往來,台灣的經濟才有救。當年的訴求成功打動選民,加上陳水扁貪腐案的影響,馬英九不但大獲全勝,國民黨也在國會中取得一面倒的絕對多數。馬英九上台後,在九二共識基礎下,兩岸經貿往來大幅鬆綁與開放,兩岸經貿交流看似成了救台灣經濟的必要條件。筆者記得當年很多學者及評論家看到選舉結果,都認為民進黨在短期內可能很難威脅國民黨政權。
但事實上,到了2012年總統大選時,民進黨的蔡英文就帶給馬英九很大的壓力。畢竟當時在全球金融海嘯下,台灣經濟狀況並沒有特別好,而馬英九當年所開出的經濟成長支票一再跳票,要不是一些企業家在選前跳出來強調兩岸持續開放對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多數選民或許不見得會再給馬英九一次機會。
到了2016年,蔡英文成功地將馬英九的兩岸開放政策與社會公平正義議題綁起來,強調馬英九透過兩岸關係帶動台灣經濟發展的模式,只是滿足了兩岸買辦階層的荷包,反而讓台灣社會內部不平等的問題加劇。在蔡英文刻意以「維持現狀」來保持兩岸關係的模糊性下,以解決過去開放政策所帶來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做為其競選主軸,不但順利地將蔡英文推上了高位,也將民進黨的聲勢推向了新高點。於是,又有許多學者及評論家認為,國民黨在短期內可能很難撼動民進黨的政權,特別是318學運後,年輕人一面倒地支持民進黨,如果這樣的偏好持續下去,國民黨幾乎沒有翻身的餘地。
殊不知,這樣的態勢很快地在2018年出現了翻轉。蔡英文執政下兩岸交流陷入停滯甚至對抗,在韓國瑜「經濟100分,政治0分」的號召下,「顧主權」的論述顯然討不到便宜。當民眾感受不到自己荷包成長的同時,現在的綠營卻回到了2004年的阿扁時期,更強調兩岸之間的對抗性。相對的,藍營許多參選人不再像2004年連戰那樣模糊兩岸關係,而拋出兩岸「和平協議」。韓國瑜更是直接挑戰民進黨台獨主張的正當性。
綜上可見,如果兩邊都不再模糊兩岸政策,直球對決,則主張「維持現狀」的大多數民眾,終究要在2020年總統大選時,於統獨議題上表態了。
*作者為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暨政治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