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毀滅記》介紹了四億四千五百萬年前的奧陶紀末大滅絕、三億七千四百萬年前到三億五千九百萬年前的泥盆紀晚期大滅絕、二億五千二百萬年前的二疊紀末大滅絕、二億一百萬年前的三疊紀末大滅絕、六千六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末大滅絕,還有五萬年前到不遠的未來的更新世末大滅絕,導致過去許多以現代的標準來說奇型怪狀的動植物,只能在化石中供人瞻仰。
《地球毀滅記》指出,依據過往傳統定義,「大滅絕」指的是地球上過半數物種,在一百萬年內完全消失殆盡,但現在發現很多例子裡,生物滅絕的速度遠比這個速度更快。小尺度地質年代學已把地球歷史上,幾次最嚴重的全面浩劫發生時期進行重新估算,精確算出絕大多數生物在數千年甚至更短期內就浩然無存。
上一次的大滅絕太有名了,把我們熟知的大型恐龍全數滅掉,只剩下其中一支演化成鳥類存活迄今,而且還比哺乳動物成功,演化出比後者兩倍多的物種。但是恐龍名氣太大,不僅用不符科學、沒有羽毛的形象拍成的電影仍然大賣,也讓牠們在媒體少見的古生物學新聞中佔了至少大半;另外,恐龍的滅絕也很戲劇化,曾有生涯歷程超奇葩的學界大佬認為恐龍是被火山害死的,甚至連笨死的、染上外星愛滋病、以及飲食不均衡導致便秘⋯⋯等等學說,但稱霸地表兩億多年的恐龍,居然因為一顆撞擊現今墨西哥的直徑六英里小行星而GG。
相形之下,前四次大滅絕,甭說大眾甚少聽聞,連學術界中研究的人都很少。其實,連古生物學家相信有所謂的大滅絕,也是經過典範轉移的。因為地質漸變說取代了災變說成了地質學的主流理論,加上要提出物種演化出現的證據較容易,反之要論證是大滅絕就難多了,因為化石紀錄本身就是離「完美」相當遙遠,某個物種如果連化石都沒留下,要怎麼知道牠曾經存在?
經過了幾十年努力,大滅絕的存在已是學術界的共識,但它們是怎麼造成的呢?也是因為小行星週期性地撞上倒楣的地球嗎?過去三十年,地質學家翻遍了化石紀錄,試圖找出因小行星撞擊造成另外四場大滅絕的證據,但總是鎩羽而歸。
If you need an escape from the horrors of the news, my book on the worst mass extinc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life is out in paperback TODAY https://t.co/pfNlnrcQGm pic.twitter.com/hkIioRm74J
— PeterBrannen (@PeterBrannen1) 2018年6月19日
博恩藍四處走訪地質學家和參觀地質奇景,發現事實上全球浩劫最可靠也最常見的推手,居然是氣候與海洋的劇烈變化,地質力量本身就是驅動力。他指出,過去三億年來,三場最慘烈的大滅絕都可能和大陸等級的大規模熔岩流有關。
即使地球生命適應能力再強,也總有限度。火山就是有本事製造出毀天滅地等級的氣候與海洋亂象,當時當時極大量的熔岩爆漿式地噴發,而當罕見的天翻地覆大噴發發生時,火山噴出的二氧化碳快速灌飽大氣,把地球化成地獄般的腐爛墳墓,海水也因高溫酸化而缺乏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