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前總統府資政辜寬敏先生接受媒體專訪時曾建議表示,隨著520民進黨新政府即將上台,中共當局不應持續以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對蔡英文施壓。未來兩岸問題可以考慮以走向「兄弟之邦」作為政策思考方向。然而回顧「中國」歷史,確實不乏上述兄弟之邦的前例,其中又以一千年前,北宋與遼國在「瓦喬關」之役後,訂定「澶淵之盟」,相互約為兄弟之國為代表作。
公元1004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耶律隆緒以收復「瓦橋關」(今河北雄縣舊南關)為名,親率大軍深入宋境。遼軍三面包圍澶州,威脅與澶州甚近的首都汴京,宋廷朝野震動。未料遼國統帥蕭撻凜遭宋軍弓弩伏擊,頭部中箭落馬,遼軍士氣因此大挫。雙方於十二月初(公元1005年1月)達成停戰協議,約定宋每年應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互約為「兄弟之國」,且共同聲明「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鑒,當共殛之」。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北宋與遼國的勢力競逐,確實與今日兩岸關係有許多共同之處。首先,北宋與遼國的衝突起於「燕雲十六州」(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山西、河北北部) 的「主權爭議」。割讓燕雲十六州是史上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後晉)傑作:石於公元936年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石敬瑭按照先前承諾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遼國的前身契丹。爾後,宋朝各皇帝都以將燕雲十六州收復作為職志,但未能成功。此外,遼國雖然對北宋威脅甚大,但也未能越雷池一步,甚至在「澶淵之盟」後,雙方竟然維持了將近120多年的和平。史書記載,當時宋遼邊境「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由此可見澶淵之盟所帶來的「和平紅利」,確實非常巨大。
有趣的是,宋所付出的「歲幣」表面似乎是喪權辱國,也使得澶淵之盟看起來像「不平等條約」,但實際上卻是北宋透過澶淵之盟給了遼國「面子」,自己贏得「裡子」(北宋沒有割地)。澶淵之盟後,在那一百多年的和平日子,北宋透過邊境的「自由貿易」(榷場),從遼國賺回來的,即達上千萬兩 (如同今日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每年近千億美金),遠遠超過歲幣的支出。事實上,歲幣的支出不及宋朝對遼國用兵費用的百分之一,也僅是北宋一個縣的年稅收入,對於當時佔全世界GDP一半的富庶宋朝,確實也是九牛一毛。
筆者好奇,台灣與中國若想成為兄弟之邦,共謀互利雙贏,「九二共識」是否就是兩岸「澶淵之盟」的默契與必要,也能發揮貢獻百年和平的功效?
*作者為逢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