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啟惠貴為中研院院長,領導全國最高學術機構,爆發醜聞後滯美、稱病、選擇逃避,這些均非有「德」之士所當為。陳水扁三級貧戶之子,透過自己努力及才能榮登大位,8年執政換來8年牢獄。如果調閱翁、陳二人在各級學校成績單,相信是有n+1個品學兼優所加持。筆者無意批判翁、陳二人的老師們考察評量有問題,更不願指控翁、陳二人品德有問題。筆者要指陳的是,但凡一個人的能力愈大,掌握了越多權力時,潛藏於其內心的品德必須同步提升,否則將很難面對誘惑,延續學生時代的品學兼優,成就畢業後在社會大學的才德兼備。
才的表現形諸於外,可用政績或業績評價之;德潛藏於內,很難用世俗的量尺,去度量無邊無際的「德」。阿拉伯諺語說:你可以抱怨皇冠上的珍珠不夠大,但要有相同的品德對應之。世界文學名著《基度山恩仇記》上說:只有血洗得掉品格的污點。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時間檢驗後,方可月旦有才之士,在品德此一門檻上能否經得起檢驗?
德是什麼: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德育則是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是一個人或社會好的內在的品格和價值觀,德與道有密切的關係。沒有道(道理,道路)就不可能有正確的價值觀與好的品格,無德是因為無道。反之,有道必然有德。老子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用大白化來解釋德:所做所為可以或敢於攤在陽光底下,符合普世價值的行為、情操之謂德。
道德教育很重要,相信沒有人會否認此一命題。因為很重要,在12年國教入學中,為了落實0抽籤,除依會考成績做為入學比序依據外,還刻意將學生品德列為入學比序之指標,而且還訂定了評量標準,原本就是一個荒謬。到底「德」之為物,是可教育,還是不可教育,至今都仍無定論。用世俗的量尺,去度量無邊無際的「德」,更是褻瀆神聖不可侵犯「德」的祖靈。
在學校不管是班級模範生、年級模範生亦或校模範生,永遠都是那些智育成績名列前茅者的舞台,品學兼優是這些天之驕子(女)們共同的代名詞。如果沒有好的學業成績加持的學生,是很難獲得師長及社會認可,肯定他們也是有可能是「德」之大家。反之學業成績好的學生,想當然爾的會認為該生「德」亦當高人一等。
在校園學業成績好的學生,通常都具有:守規矩、聽話、行為乖巧......等人見人愛的人格特質。學業成績不好的學生,通常都具有:不守規矩、不聽話、行為乖張......等人見人惡的人格特質。每一個人都有被關懷及被肯定的渴望,學業成績好的學生,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從來就不缺乏被關懷及被肯定,書本就是他們的舞台,他們在這個舞台盡情揮灑,有鎂光燈、有掌聲,因其一切行為都較符合社會期待,所以總誤以為具有較符合主流社會期待行為者,便等同具有較高的品德。學業成績不好的學生,爹不疼娘不愛,書本這個舞台得不到掌聲,只得另覓舞台,吵吵鬧鬧、譁眾取寵,有時不惜扮演跳樑小丑,就是要告訴師長友朋我也是需要舞台、鎂光燈及掌聲的。因其若干行為都較不符合主流社會期待,便誤認其品德卑劣。
人的品德不會因為你較聰明而高人一等,更不會因為你成績不好而卑劣。好學生,應不是只屬於學業成績好的學生的專利。既然「才」與「德」都是用人的重要指標,在面對品德此一議題時,怎可將學業成績好的學生,所具有人見人愛的人格特質:守規矩、聽話、行為乖巧......等均類化成有品德的化身呢?在社會又怎能將品德的天秤與社經成就,放在同一個度量尺度下權衡月旦呢?
聰明一世,才高八斗而卻在史冊遺臭萬年者,罄竹難書。崢嶸於政商界的名流,若用社經成就的量尺度量之,各個都具有不世之才。一旦這些無形之「才」轉換成有形的「財」及可操作的「權」時,能否禁得起誘惑,得經過時間檢驗才可驗證這些不世之才是否才德兼備?翁啟惠事件與新政府有千絲萬縷說不清楚的關係,面對宣稱要謙卑、謙卑再謙卑的蔡主席,當掌握絕對權力時,是如何面對誘惑的?是如何替自己上品德這一課?大家都在看。
*本文作者為苗栗人,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