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土耳其的東方身份
艾爾多安既剷除國內異己,也靠靈活的對外政策為自己樹立威望。土耳其地處歐亞之交,其身份認同也長年在東西之間擺蕩。凱末爾以降的土耳其領導人,多采歐洲取向的外交策略,積極加入歐盟、渴望成為西方世界的一員,但結果卻不盡如人意,這樣的失望已在歷史中上演過無數次;而艾爾多安則象徵了屢屢無所適從下的反動力量,其外交政策帶有鮮明的中東色彩,並逐漸將土耳其的國家形象由西方側翼轉化為中東大國。
其首先介入敘利亞內戰,在2016年的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中建立了敘土邊界的安全區,又在2018年的橄欖枝行動下取得敘利亞北部的阿夫林區,削弱國內庫德反抗軍的力量;而在以巴問題上,艾爾多安堅定支持巴勒斯坦建國,站在了政治正確的一方,並藉哈紹吉命案的新聞發酵來羞辱沙烏地阿拉伯,支持穆斯林兄弟會以牽制埃及,企圖掌握伊斯蘭領袖、中東強國的話語權。
然而即便艾爾多安看似回防中東,卻也未全然放棄"西方國家"的身份,其仍試圖讓土耳其成為歐盟的一員,且其雖改善與俄羅斯及伊朗的關係,卻也不敢做得太過火,以免徹底激怒美國與北約。艾爾多安的外交政策在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靈活擺蕩,令土耳其人有種"重回鄂圖曼帝國時代"的自信感,自然攏絡了不少民心,構成其堅實的統治基礎。
艾爾多安經濟學的失靈
除了在整頓政治勢力、外交場域中頗有建樹外,艾爾多安也在經濟上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然而其經濟政策可說是肇基之初便危機四伏,並在一連串蝴蝶效應下,由榮景一片走向後來的貨幣危機,釀成了這次慘勝的致命傷。
艾爾多安的經濟政策以低利率為主軸,輔以招攬外資、政府挹注基礎建設等措施,令土耳其經濟在過去十年內高速成長,其GDP在2018年時達到9098億美元,世界排名17,人均GDP則達到1萬美元;此外政府也提供各種福利津貼,並大力改善各鄉鎮的基礎建設,這也是AKP之所以能在某些東南部庫德省勝出的原因。庫德人未必不想獨立,但長年動亂下來,比起整天打遊擊的反抗軍,能穩定供水供電的市政府顯然更有吸引力,因此由獨立轉求自治,也逐漸成為某些庫德人的政治要求。求取溫飽,終是人之常情。
但既然贏了庫德區,為何還會輸掉前三大城?原因在於2018年的土耳其里拉崩盤與外債危機。土耳其的經濟資料看上去耀眼,其金融體系卻相當脆弱。經濟過熱導致通膨、資產泡沫、經常性帳戶赤字,而艾爾多安又時常與央行意見不合,強制插手金融體系,例如在選前強迫央行降息,以活絡經濟、促進建設等。此舉除嚴重打擊金融體系的獨立性外,也讓經濟過熱得更厲害,長久下來,終於迎來了炸裂的導火線-美國的經濟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