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章觀點:海峽中線與和平協議

2019-04-14 06:20

? 人氣

三月上旬大陸兩架殲11戰機飛越海峽中線,停留超過十分鐘以上,顯然是有意為之。(圖為殲-20)。

三月上旬大陸兩架殲11戰機飛越海峽中線,停留超過十分鐘以上,顯然是有意為之。(圖為殲-20)。

和平協議和海峽中線這兩個議題,先後引起不少關注,但很少人把它們放在一起思考。兩岸之間沒有和平協議,卻也維持了半世紀的和平;海峽中線也不是白紙黑字寫在協議上,但大陸也極少有越過中線的紀錄。三月十一日大陸兩架殲11戰機飛越海峽中線,停留超過十分鐘以上,顯然是有意為之。反對兩岸簽署和平協議者,現在應該發現,如果海峽中線是寫在白紙黑字上的話,或許我們現在可以運用的工具更多,講話可以更大聲,外界的支持也更有理,而不只是蔡總統一句空洞的「強勢驅離」而已,甚至於大陸越線之舉根本就不會發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兩岸超過半世紀的和平以及冷戰時期畫下的海峽中線,都不是靠協議維持,而是看美中台三方的戰略需要以及實力。有人提到默契,但默契的背後也就是戰略需要與實力而已。以下就從大陸方面的角度略為簡單說明。

在陸美關係正常化之前,大陸的實力遠遠不足,但戰略上必須表示對統一的堅定,因此兩岸之間時有戰火,例如八二三砲戰及金門砲擊。在陸美關係正常化之後,大陸實力依舊與美國差一大截,而且需要美國的各項援助,再加上內部經濟發展擺在第一位,因此在對台戰略上轉為和平統一,但仍堅持不放棄武力。這個架構維持了最長的一段時間,即使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大陸對台的重點也是在反獨。在馬英九執政的八年期間,大陸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已大幅縮小,但戰略需要也沒有太大變化,因為大陸深信,兩岸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僅有反獨的效果,也有利於未來的整合。然而,在蔡英文執政之後,大陸的戰略需要開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這才是台灣最需要警惕之處。

20190220-總統蔡英文20日進行迴廊談話,針對「兩岸和平協議」、連任和民調的議題發表看法。(顏麟宇攝)
20190220-總統蔡英文20日進行迴廊談話,針對「兩岸和平協議」、連任和民調的議題發表看法。(顏麟宇攝)

大陸戰略需要改變,並不意味著大陸要走向武力統一,因為武統仍是成本最高,風險變化最多的選項,它仍然是大陸最後且最不得已的選項。大陸戰略需要當然是隨美陸台三角互動而變化,當全面執政的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且一面倒向美國之後,大陸的戰略需要也隨之調整。和平統一,依舊是大陸的戰略,但和平統一也有不同的形式。最早期是宣傳式的和平統一,接著到交流式的和平統一,民進黨全面執後則進入壓制式的和平統一。

陸美的實力差距縮小,提供大陸壓制式和平統一的條件,大陸在對台的表現上,也敢於嘗試強硬之舉。壓制式的和平統一,主要表現在外交與軍事兩個方面。過去近三年的時間,大陸從各方面壓制台灣的國際空間,強度是前所未有,除了國際組織之外,即使是民營企業也不例外。在軍事上,大陸機艦繞台的次數也是前所未見,甚至已成了家常便飯。最近飛越海峽中線,停留超過十分鐘,當然是配合戰略需要的有意之舉。這不僅是對美台近期作為的抗議,也是對台灣的警告,表示未來還可能有更多的作為,更是對美國的示威,表示大陸不會坐視美國對台灣的協助與利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