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DF》「非洲三部曲」導演梭裴談《以朋友之名》:對苦難蘇丹的犀利提問

2016-05-15 07:37

? 人氣

《以朋友之名》劇照。TIDF
《以朋友之名》劇照。TIDF

當美國傳教士對著鏡頭說,他們不敢相信現在竟然還有人不穿衣服和鞋子,並且帶來一堆衣物給他們換上,希望把這些「陋習」都改掉,其中一位還把他們所服務的區域稱作「新德州」(New Texas)時,觀者不免想到影片開始時,一名參加喪禮的當地人所說的話:「英國人幫我們制訂了憲法,法國人給我們槍枝。這些人右手拿著聖經,左手拿著槍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片中有太多這種嘲諷式的對比,可是觀者看不到任何來自電影工作者露骨的指責或控訴,只有真實的影像紀錄,而評判自在觀者的心中。正如同梭裴先前在另外2部作品《基桑加尼日記》與《達爾文的噩夢》的映後座談會中所言,他提供的並非一套解決方式,或是告訴大家非洲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抽離事實與遠方的我們之間的屏障,並且透過影像讓觀眾去體驗。

殖民歷史下的傷痕

《以朋友之名》將2011年1月9日南蘇丹舉行的公投作為開場白,凸顯出正當歐美各國為這個全世界最年輕的國家誕生而歡呼時,南蘇丹人民此刻、未來所面臨的卻是各國在此地所進行的資源掠奪。

然而列強對於南蘇丹的資源掠奪及土地佔領早在19世紀便開始。南蘇丹於19世紀末期時是由英國與埃及共同管理。1947年的朱巴會議(Juba Conference)將以基督教為主的南蘇丹和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北蘇丹合併,並於1956年正式成為獨立國家。

《達爾文的噩夢》電影海報。TIDF
《達爾文的噩夢》電影海報。TIDF

差異甚大的南北蘇丹合併後不久即爆發兩次內戰,第一次內戰在1972年南蘇丹取得自治權後停止,然而1983年又因為時任蘇丹總統尼梅瑞(Jaafar Nimeiri)宣布全國實施伊斯蘭律法,這讓以基督教信仰為主的南蘇丹人民非常不滿,而引發第二次內戰。

《基桑加尼日記》
《基桑加尼日記》

一直到2005年,南北雙方簽訂《全面和平條約》(Comprehensive Peace Agreement),並且同意南蘇丹舉行公投決定未來是否獨立,才結束這場長達20年、造成200多萬人死亡的內戰。

《在我們的故事裡孤獨》劇照。TIDF
《在我們的故事裡孤獨》劇照。TIDF

非洲三部曲

非洲三部曲從早期的《基桑加尼日記》、《達爾文的噩夢》,到最新的《以朋友之名》,可以發現議題涉及的範圍越來越廣。如果說《基桑加尼日記》談的是人們迫切的生存問題,《達爾文的噩夢》擴及了生態浩劫的面向,最後的《以朋友之名》則探究了非洲大地的根本問題:「新殖民主義」(Neocolonialism)。

《以朋友之名》電影海報。TIDF
《以朋友之名》電影海報。TIDF

有觀眾注意到導演在這三部片的介入程度有漸增的趨勢,《基桑加尼日記》中梭裴很少和被訪者對話,或者是沒有剪輯進影片中,大多只是呈現被訪者的所言所行。然而到了《以朋友之名》之時,梭裴開始會詢問某些關鍵性問題,引導整個電影走向。

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
雨貝・梭裴(Hubert Sauper)

對此,梭裴的回應是,《基桑加尼日記》是他28歲時所拍攝的,而拍攝《以朋友之名》時他已經48歲了,這時候的他已經和影片中那些軍閥及政府官員差不多年紀,因此更有能力去問一些比較犀利的問題。另外他也提到,過去他是希望將自己所捕捉到的震撼傳遞給觀眾,而現在則是希望能夠讓觀眾自行評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