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龍的貨幣:《錢的歷史》選摘 (2)

2016-05-30 05:20

? 人氣

貨幣制度不統一,傷害到貿易發展

雪上加霜的是,南宋因為沒有足夠的金屬製造青銅幣而面臨錢荒。宋朝也用銀鑄幣。由於北方領土銅礦豐富、卻已失守,銀子相對於青銅的價格已經相當升值。銀價升高也反映一個事實,即宋朝愈來愈用它在行政事務上:稅金和軍隊餉銀部分以銀子交割。最後,銀取代青銅成為標準的價值儲存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一七○年,朝廷承認商人之間開始流通起來的紙鈔「會子」。它禁止民間發行貨幣,以銀子支撐貨幣,並以它為朝廷法定支付工具。會子最後除了四川之外,通行各州。

這些鈔券可以兌換新鈔,以便維持貨幣價值,但這個做法在十三世紀初廢止,因為朝廷需要更多錢來支應支出。當會子愈發愈多時,格雷欣定律又出現:人們囤藏硬幣以儲存價值,終於使得硬幣退出流通。

會子已經通行成為交易媒介。這個紙鈔逐漸成為計價單位。歷史學者李察.馮.格拉恩(Richard von Glahn)指出,原本以銅幣為單位的物價也用會子標記出來。

至於作為儲存價值之用,以銀為支撐的會子也可用以兌領有實質內在價值的貴金屬,即使實務上因為國家發行太多鈔券,這個承諾的可信度消減。還要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紙鈔才完全和金屬脫鉤。但是,時機遲早會到來,因為主政者準備要開戰。

儘管努力維持會子的價值,但發行幾乎無節制地擴張,當宋朝經濟開始下滑時尤其更甚。

十三世紀初,南宋因為和金人長期交戰,更加衰弱。一二三一年,京城發生大火,毀掉許多建築,亟需重建。南宋發行更多會子支應經費,貨幣價值大跌。當朝廷捨四川桑樹皮所製的高級紙張印鈔,改用次級紙印鈔之後,會子的價值更加下跌。持平地說,朝廷也努力要恢復其通貨的價值。它製作銀票和金票,以減少會子的流通量,甚至強制規定人人需購買固定數量的紙鈔。

但它抗拒不了引誘,還是多印鈔券來支應龐大支出,南宋的經濟一蹶不振。經過多年作戰,南宋終於不支,亡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手。蒙古人於一二七九年統一中國,國號元。

十三世紀期間,蒙古帝國跨越亞洲、直抵東歐,成為歷史上最大帝國之一。蒙古帝國是若干領土鬆懈的邦聯,依賴地方首長的領導,需要極大的行政監督。帝國在十三世紀中葉開始分裂,因為許多繼承人爭搶大位。其中一位繼承人忽必烈汗設法維持帝國實力,但問題在於要如何做。他陷於兩難,一方面是透過遊牧部落軍事征伐擴張及控制勢力範圍,另一方面是留駐京城做行政首長、督導龐大的官僚體系。

他很快就發覺紙比劍力量強大。他用錢來統一帝國,推動不同區域間的貿易,為朝廷創造更多財富,並增強掌控權力。忽必烈的紙鈔「中統鈔」於一二六○年首度發行,有十一種大小不等面額,但沒有訂明何時以前要用的截止日期,它以銀子為支撐後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