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北非國家摩洛哥一名魚販在阻止警方取締的過程中,遭到銷毀漁獲的垃圾車當場絞死,魚販費克里慘死的影片曝光後點燃民眾怒火,抗爭領袖澤夫薩菲等人更在北部的里夫地區發起「人民運動」,宣洩青年對高失業率、貧困及官僚腐敗的不滿。
沒想到風頭過後,摩洛哥當局大舉清算抗爭參與者,數十人遭逮捕入獄。法院日前維持原判,以妨害公共秩序、危害國家統一等罪名判處澤夫薩菲(Nasser Zefzafi)等三位抗爭領袖20年徒刑,其餘30多位抗議人士則面臨2至15年的刑期。
【延伸閱讀】「魚販之死」點燃摩洛哥人民怒火 「我們要在聯合國氣候大會繼續抗議,讓世界聽到我們!」
Morocco protests: Thousands demand release of activists https://t.co/RPejgGLM71
— BBC News (World) (@BBCWorld) 2019年4月21日
魚販之死掀起里夫民眾怒火
成千上萬的憤怒民眾21日在雨中走上摩洛哥首都拉巴特(Rabat)街頭,填滿當地主要幹道,要求政府立即釋放抗爭者,「自由、尊嚴、社會正義」和「里夫(Rif)萬歲」的口號不絕於耳,魚販費克里當初正是在位於里夫地區的北方港口城市荷塞馬(Hoceima)跳進垃圾車,試圖阻止漁獲被銷毀而慘遭絞死。
里夫地區的主要族群為柏柏人(Berbers),在1921至1926年間,曾短暫建立「里夫共和國」,在摩洛哥於1956年獨立後也曾爆發起義,素來排斥中央政府的統治,保有強烈地方認同,許多示威群眾也在抗爭場合中揮舞著代表里夫共和國的旗幟。
阿拉伯之春2.0版?
2011年,突尼西亞小販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不堪官員刁難而引火自焚,點燃「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雖然在國王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主動推動憲政,釋放更多權力給民選議會之下,摩洛哥當時的政治局勢較鄰國相對平靜。但即使國王做了部分政治讓步,行政權主要還是掌握在穆罕默德六世手中,特別是在國防安全、軍事以及宗教領域,改革腳步緩慢。費克里之死激發的大規模示威,也被視為阿拉伯之春在當地上演的翻版。
里夫地區的經濟發展長期低迷,青年失業率高達25%,加上當地的柏柏傳統文化面臨中央政府「阿拉伯化」的威脅,費克里之死成為里夫地區民怨的引爆點,以澤夫薩菲為首的抗爭領袖帶領民眾掀起一波波示威,抗議當局執法過當,更近一步要求政府正視當地的發展問題,但隨著澤夫薩菲在2017年遭到逮補,抗議浪潮也隨之消逝。
在示威活動中,澤夫薩菲的父親告訴《美聯社》(AP):「他們知道自己會死在獄中,今天來到現場的抗議群眾也知道,這就是他們之所以在這裡的原因。」示威者手舉澤夫薩菲的畫像,聚集在議會大樓前,高喊「我們都是澤夫薩菲」的口號。反對黨「統一社會黨」(USP)的秘書長穆尼布(Nabila Mounib)則質問:「澤夫薩菲和他的夥伴訴求社會正義,要求建造醫院和學校,他們犯了什麼罪?」
距離歐洲最近的非洲國家:摩洛哥王國小檔案
面積:45.9萬平方公里
人口:3500萬人
首都:拉巴特(Rabat)
元首:國王穆罕默德六世(Mohammed VI)
位置:位於非洲西北端。東接阿爾及利亞,南部為西撒哈拉,西瀕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
簡況:最早的居民是柏柏人,阿拉伯人在7世紀進入、8世紀建立王國。1912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1956年恢復獨立,實行君主立憲制,經濟以磷酸鹽出口、旅遊業、漁業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