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爭可能在5月底落幕。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彭博》等媒體透露,美中高層官員正安排另外兩輪面對面的貿易談判,希望能在5月初達成協議,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可能於5月底簽署。「英國廣播公司」22日分析,中美間的衝突不只是貿易,還包括對科技的掌控、西方民主體制與中國模式的競爭,戰爭不可能因為一紙協議就解決。
「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過去一年美中貿易戰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的影響,就算美中之間真的就貿易達成協議,這兩大世界經濟巨頭之間的競爭也不可能如此迅速就落幕,因為兩國間的爭議遠遠超出貿易範圍,無論有沒有協議,中美間的競爭只會擴大,變得愈來愈複雜。
位於紐約的政治風險諮詢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亞洲區主任希爾森(Michael Hirson)表示,中美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已經變得更加明顯,儼然成為一種新的常態,這種地緣政治的競爭比純粹的貿易問題更難解決,「兩國就算達成貿易協議也只是和緩美中權力鬥爭的一個階段,但這只是暫時性的,影響有限。」
中美貿易戰的核心—高科技技術的爭奪戰
中美貿易戰爭的核心問題其實是未來通訊科技龍頭的爭奪競爭,因此讓中國的通訊科技龍頭華為成為貿易戰的焦點。全球貿易諮詢機構「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研究員奧爾森(Stephen Olson)表示,現在全球各國都意識到他們的繁榮、財富、經濟安全和軍事安全都與掌握高科技尖端技術的優勢連在一起。
華為對5G技術的控制,讓美國備感威脅。美國國家情報總監寇茲(Dan Coats)就在年度威脅評估中警告,美國資訊經過外國生產的通訊網路,將影響美國的競爭力與國家安全。由於這些擔憂,美國全面禁止華為布建國內的5G設備。此外,美國也呼籲盟友們不要使用華為的設備,澳洲和紐西蘭政府目前決定不讓華為參與國內5G系統建置,歐盟也對華為提出警訊。
去年12月,美國政府指控華為違反伊朗制裁令,在加拿大逮捕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的女兒、華為副董事長兼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華為則是在今年3月向美國聯邦法院提起訴訟,美國禁止政府單位購買華為設備和服務已違反美國憲法。華為也在《華爾街日報》刊登整版廣告,告訴美國人「不要單純相信你聽到的一切」,發動公關攻勢反擊。
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 中國不走西方路線,中美衝突難以避免
近年來,隨著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推動「一帶一路」、「中國製造2025」等計畫,華為和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也日益壯大,讓美國擔憂與日俱增,這樣的擔憂和對中國的威脅感最明顯的例子便是去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在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演說。他直言,美國曾希望經濟自由化將讓中國與我們和世界建立起更好的伙伴關係。相反,中國選擇了經濟侵略,而這也壯大了中國不斷擴大的軍隊的膽量。
中美之間的摩擦不僅限於經濟與安全,還有全球制度的建立以及民主自由的價值。中國的崛起挑戰了美國傳統的自由市場經濟學。各國的市場觀察家及分析師認為,美國將繼續採取非關稅的手段來對抗中國,例如限制中國對美國的投資、限制美國公司向中國出口的技術,或是對在美國的中國公司施壓等。
希爾森說,這些非關稅措施不會引發市場的注意,主要是因為這些措施造成的影響難以量化,但卻可能更加深遠。去年美國通過一項新的國防撥款法案,讓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能有更大的權力審查涵蓋層面更廣泛的外資購併案,以避免外國公司透過商業交易,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風險。
美中競逐將成為新常態
美中貿易戰雖然可能在5月告一段落,雙方可能在某些領域繼續合作、蓬勃發展、互利互惠,但是在技術相關的領域,彼此的防範會愈來愈深。奧爾森認為,華為未來仍不太可能大動作地參與美國的5G網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