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蔡英文成為新任中華民國總統後的上班第一天,陸委會與國台辦、海基、海協兩會的聯繫溝通協商機制,確定中斷,這樣的發展並不令人意外。事實上,兩岸官方中止對話,在特定時空及條件下總有恢復的機會。未來在外交上或許還將會失去一些邦交國、給予中華民國護照免簽的國家驟減,海外僑界的改旗易幟、經濟上大批陸客遊台或將成為歷史、兩岸經貿呈現停滯。但就算這些因素將帶來不同層面的衝擊,也算不上末日來臨。
蔡英文總統就職演說中,已經強調「現在就是那一天,勇敢的台灣人」。儘管挫折就在眼前,就算即將失去一切,「勇敢」兩個字還是能讓自己感覺留住了顏面。
若將這股席捲而來的風暴,只歸咎於蔡英文就職演說內容的不適切,其實有失公允。畢竟蔡英文就職演說的內容,與民進黨當初所許下的競選承諾,已是大相徑庭,可以說是違心到極致的地步。看著讀稿機的句句僵硬,言不由衷,表現出「忍辱負重」的萬般無奈,或許對蔡英文而言,這已是讓步到無路可退。當「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從蔡英文口中說出,在否定兩國論立場之餘,更強調「將維持現有的機制展開對話,造福兩岸人民」,引來了台下如雷的掌聲,或許這也是民進黨支持者們,對蔡英文那份「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油然而生的憐惜。
中華民國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但透過蔡英文就職演說內容,可以確定台灣的「政黨輪替」,其實是一種「輪迴宿命」。蔡英文所闡述的施政方向,與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國家發展政策,幾無二致,但民進黨在野期間,頻以暴力抵制政策的推行,採取全面抗爭的焦土路線, 執政後卻以「維持現有機制」、「既有政治基礎」的理性說法,淡化推翻過去的非理性做法,自我證實過去的長期杯葛,只是爭取執政的「必要之惡」,也意味著四年後若失去了政權,民進黨今天這份顧全大局的成熟思慮,也將灰飛煙滅,回到鬧事有理,少數霸凌多數,重新踏上「在」怎麼「野」蠻也要癱瘓執政黨的老路。
2000年首次政黨輪替前,一句「政黨輪替是常態、做不好就換人做」傳遍大街小巷,讓曾經猶豫,害怕改變的選民把票投給民進黨。16年經歷下野又執政,民眾對於「政黨輪替」本應具備的效果與期待,卻變得更模糊。民主制度應建築在政黨間政策、清廉、效率上的良性競爭,作為爭取選民青睞的基礎,最終卻演變成「在野黨該做的事,就是讓執政黨做不了事 」。台灣值得擁有優質民主,終究只是南柯一夢。
蔡英文的演說,沒提兩國論,不談制憲,更不說法理台獨。這些把中華民國鞭到皮開肉綻的立場,在民進黨執政後以「家暴後的柔情」來為傷口塗上碘酒的心口不一,讓人不寒而慄。對於所謂「轉型正義」清算效果的重視,更勝於國家發展的執政成果,民進黨政府的四年,讓人難存有正面的幻想。倘若四年後再次政黨輪替,在「只要民進黨不執政,就內耗到台灣寸草不生」的輪迴宿命下,台灣人民除了「被勇敢」,還能期待什麼。
*作者為前全美台灣同鄉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