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總統馬英九在「馬英九基金會」經濟論壇上,批評蔡英文總統能源政策,並且以臉書因為綠電不夠,放棄在台投資數據中心,質疑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嚇跑外資,讓經濟部合作的「財經網紅」透過網路上「打臉」馬英九,強調扁政府以降的總統,「就是你做最爛」。
然而,馬政府或許在能源政策上,過度仰賴核電,導致日本311地震後,未能把握綠能轉型契機,核四政策反覆也是國民黨喪失政權的原因之一,但財經網紅拿扁政府以降的外國直接投資,作為歷任總統經濟成績單,不僅失之武斷,而且錯把外資放大為民間投資,把2000年以後外國私募基金參與台灣產業併購,無限放大為政府民間招商之「成績」,姑且不討論上述觀點知表達,與經濟部之間是否存在對價關係,馬英九任內最被外界詬病的,就是「數據治國」,曾幾何時,經濟部合作的網紅為能源政策辯護,竟然只能拿數字攻擊對手。
財經網紅要批評馬英九綠能政策,其實我沒啥意見,臉書因為台灣綠電不夠,所以跑到新加坡,你可以責怪馬英九任內推動綠能政策不力,導致綠電不夠,也可以強調綠營執政後,2025綠電一定夠,讓台積電、Google甚至蘋果供應鏈回台設廠都有綠電可以用,如果經濟部敢承諾台積電南科3奈米製程全部用綠電,或者占顯著比率,那我廢話也不敢吭一聲。
不過,如果要從馬政府綠能轉型不力,牽扯到外資招商不力,再拿2000年以後的外國直接投資數據,批評哪一任總統做最爛,那麼,請用其他與經濟成長表現,最有關聯的數據,因為固定資本形成,只是GDP的其中一個項目,FDI(外國直接投資)更是固定資本形成中更小的一個項目,拿FDI當指標,絕對是一個最爛的指標。
以下引述投審會的2018年僑外資營運狀況調查分析,「在臺僑外投資發展歷程」:
早期,我國經濟發展主要靠華僑投資挹注,華僑投資歷經1997的高峰後,投資金額崩跌導致重要性不若以往。華僑投資占僑外資比例由1976-1980年的約40%,迅速滑落到1980年代與1990年代的10%左右;2000年後隨著外資增加與僑資持續下降,2011年僑資占整體僑外投資比重僅1.04%。
投審會報告裡面提到,「僑資與外資流入規模的分野主要發生在1980年代,特別是外國人投資金額在當時出現大幅攀升,再加上2006、2007年我國私募活動盛行,外國人投資進一步提高,隨後雖熱潮稍退,總體外國人投資金額呈現趨勢向下,但平均單一投資案的金額則有擴張的情況。」
換言之,台灣的外國直接投資,是在蔣經國執政末期與李登輝執政初期,在美方要求推動「自由化」壓力下大幅開放的,如果以財經網紅的邏輯,歷任總統經濟表現豈不是蔣經國最好,李登輝次之,這是網紅要傳達的觀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