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們花太長的時間才明白這種危險。改變所得和財富的分配型態是緩慢發生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皮凱提提供的大歷史觀,才能知道發生什麼事。
下滲式經濟學是典型的共和黨觀念,而諷刺的是,這種政策無效的最終證據來自民主黨政府。歐巴馬為了不讓美國陷入大蕭條,認為應該先救銀行,而非被銀行掠奪的房貸戶,這樣美國經濟就能得救。政府為差點毀滅美國經濟的銀行業者注入巨資,而且沒有限制資金使用條件。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提供這種援助時,幾乎會強制要求受助者接受某些條件,以確保資金用在刀口上。但是,美國政府援助銀行,卻只說希望銀行持續提供信貸,以免經濟命脈受損。結果是銀行縮減放款,支付管理階層巨額獎金,儘管他們幾乎毀掉了銀行。其實我們也知道,銀行的多數獲利並非來自經濟效率提升,而是靠掠奪式放款、離譜的信用卡作業與獨占定價等剝削顧客的行為。銀行的不當行為還包括非法操縱關鍵的利率和匯率,影響價值數百兆美元的衍生性商品和房貸資產,而我們才剛開始充分了解業者的惡行。
歐巴馬承諾阻止這些惡行,但迄今只有一名銀行業高層〈和數名中低層員工〉入獄。歐巴馬政府的前財政部長蓋特納在最近出版的《壓力測試》中,勇敢地替政府的做法辯護,暗示當局別無選擇,但他的辯護並不成功。蓋特納顯然過度擔心援助房貸餘額超過房屋市值的房貸戶會出現「道德風險」,擔心這會鼓勵不負責任的借款習慣,但看來他並不怎麼擔心援助銀行的道德風險,也不在乎銀行慫恿人們過度負債,以及向中低階層推銷房貸,令他們承受過高風險的罪責。
事實上,蓋特納替政府辯護的說辭只是更令我相信整個體制被人以不正當的手段操縱而已。如果關鍵決策者的思想觀念如此牢牢被頂層一%和銀行業者控制,以致於他們認為政府只能為那些造成危機的金融機構提供數千億美元,同時任由勞工和房貸戶自生自滅,那麼這個體制便是不公平的。
這種做法也加重美國日趨嚴重的不公平,而這是美國最迫切的一個問題。我們必須有強健的中產階級,經濟才能充分復甦並加速成長。經濟愈不公平,成長速度愈慢,如今連國際貨幣基金也認同這個結論。因為沒那麼有錢的人會花掉比較高比例的所得,他們的所得如果增加,需求也將增強。需求擴大,工作便產生了,就此而言,一般美國人才是真正的就業創造者。因此,不公平的代價很高:經濟疲軟,成長較慢,而且比較不穩定,這個問題其實沒那麼複雜。
這完全不是因為無情的經濟力量造成,而是政策和政治造成,是我們做了某些事和沒做某些事的結果。如果我們的政治導致主要靠資本賺錢的人享有較優惠的稅率,有錢人的孩子可以上最好的學校,窮人的孩子則只能上二流學校,以及只有富人能利用精明的稅務律師和海外銀行業中心,享有不公平的低稅負,那麼社會嚴重不公平、多數人缺少機會一點也不奇怪。而且如果這些政策持續下去,情況將進一步惡化。
*本文選自天下雜誌出版《大鴻溝 - 從貿易協定到伊波拉病毒,撕裂的階級擴大衝擊全球社會公平》,作者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為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著有《不公平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失控的未來》(Freefall)和《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等暢銷著作。他是《紐約時報》和Project Syndicate的專欄作家,亦替《浮華世界》(Vanity Fair)、美國政治新聞媒體Politico、《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和《哈潑雜誌》(Harper's)撰稿。目前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住在紐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