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6月2日有篇標題為「用電尖峰發電量,綠能昨首度超過核能」的新聞,個人抱很大的興趣閱讀,發現有不少錯誤。
根據報導,6月1日下午1時44分用電尖峰時,綠能發電349.3萬瓩,超過核電的345.8萬瓩;台灣環保聯盟秘書長陳秉亨稱這是「歷史的一刻」,代表綠能前途無量,2025年綠能發電佔比20%取代核電不成問題。然而該篇報導有許多錯誤,茲一一列舉如下:
一、報導中指出:「綠能發電包括太陽能、風力、汽電共生、沼氣發電及水力發電」。曾幾何時汽電共生變成綠能了?該報難道不知道我國汽電共生廠絕大多數是燃煤嗎?燃煤外的汽電共生廠(如中鋼等)利用的也是高爐氣等由化石燃料產生的氣體。汽電共生電廠與一般電廠不同之處是在於一般電廠只供電。汽電共生廠除供電外也供蒸汽,所以其熱效率較高,但絕對不是什麼「綠能」。
二、所謂6月1日尖峰時刻綠電發電349.9萬瓩高於核電的345.8萬瓩,主要原因是核一廠一號機及核二廠一號機都沒有供電,否則核電供電能力為514.4萬瓩 。核一廠一號機一年多來未能供電是因為立法院不讓其運轉之故,核一廠一號機可提供63.6萬瓩電力,對增加昨日2.81%備轉容量極有幫助;若因少了核一廠一號機的供電而導至限電,不知立法院要如何向全民交待?
三、報載6月1日尖峰的水力發電171.9萬瓩,風力發電24.4萬瓩,抽蓄發電117萬瓩。何時抽蓄發電也成為「綠能」了?用電尖峰時抽蓄發電廠的上池洩水到下池,利用水力之位能發電。傳統水力發電水庫中的水是來自降雨,當然是綠能,但抽蓄發電上池的水來自離峰時利用火力發電將下池的水以抽水機抽至上池,上池水的位能不是來自天然降雨而是來自火力電廠,怎麼可歸類於再生能源?這錯誤與以為汽電共生是綠能一樣外行離譜。
另外再談一下再生能源的另一大弱點:發電時數太短。核能及火力每日可24小時供電,風力平均6小時,太陽能3小時。所以同樣裝置的再生能是其發電量只有核能火力的零頭。下圖為5月20日至31日的風電供電佔比圖,由圖可知風電裝置容量64.9萬瓩佔全台裝置容量1.6%,但在這12天內的總提供電力度數只佔0.12%。以為再生能源可以提供全台20%電力以取代核電者,面對實際數據,其春秋大夢也該醒了。
*作者為中國工程師學會環境能源委員會副主任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