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中研院動員上百位專家花了一年半時間出版了一本近500頁的報告「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個人曾為文評論其並不可行,詳「中研院能源建議書可行嗎?」
日前曾任歐巴馬政府能源部部長,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朱棣文出席並發表演說之「永續發展的電力與動力」論壇中,中研院廖院長也是講者之一。但廖院長演說之結論與兩年前之報告完全不同。本文即說明兩者主要不同之處及為何廖院長提出的新規劃仍不可行。
2022年報告與與2024年演講主要不同之處主要表現於對2050年電力之配比規劃天差地別。
2022年中研院報告中規劃2050年各種發電方式之發電量預估值簡化如表一:
2024年廖院長演講中規劃2050年各種發電方式之發電量預估值如圖一:
兩者最明顯之不同有以下4點:
1. 表一沒有核電,圖一有核電。
表一核電為零,圖一不但假設現有核二、核三延役以取代部分現有火電。甚至還規劃新核電廠商轉,提供無碳電力予未來增加之電力需求。
2. 表一沒有火電,圖一有火電。
表一只有綠電,完全沒火電,圖一則有加裝了碳捕捉設備CCS的氣電,並以其取代部分現有火電。
3. 風電大幅降低。
表一風電提供1800億度電力,圖一大幅降低為500億度。
4. 去碳燃氫占比大幅下降。
去碳燃氫是廖院長大力推動的無碳能源,表一占比27%,圖一甚至並未顯示Methane pyrolysis(甲烷熱解即去碳燃氫)占比,只是模糊表示。
以上幾點可明顯看出不過兩年,廖院長已完全推翻了當時中研院花了諾大力氣發表的報告。個人在該報告公布後不久即為文指出該報告嚴重自相矛盾。
由某一角度而言,以上四大不同顯示廖院長對能源認知之「進步」。臺灣怎麼可能放棄核電與火電?兩年前的報告以為綠電足以提供臺灣全部電力是極大的迷思,個人很慶幸廖院長對此有正確的認知。
光電及風電等不穩定的再生能源在兩年前的報告中共提供了2350億度的電力,占比40%。上週廖院長報告中,光電及風電共提供1000億度的電力,占比20%,也較為實際。
兩年前中研院寄以厚望的「無碳燃氫」,預估其可提供1570億度電力,占比高達27%。在上週廖院長報告中幾乎消聲匿跡,也是正確預估。
針對現在每年用電2800億度如何減碳,廖院長提出了較為符合現實的調整方案(氣電加CCS仍待觀察),社會應予以肯定。
但此次廖院長提出的電力配比主要問題在於如何供應未來電力成長。
圖一左邊顯示2023年臺灣用電2800億度,圖一右邊預估2050年臺灣用電成長為5000億度。表示由2023年到2050年臺灣用電將增加2200億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