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快到了,粽子裏少不了香噴噴的滷肉,豬肉不但是我們重要的飲食來源,吃到高品質的豬肉更是人人所衷心期盼。所謂高品質不只是好不好吃,而是從飼養、屠宰、運輸、分切、銷售、到餐桌的整個過程。而每個環節都碰觸到我們如何對待供養我們的豬。豬如果能表達,牠的卑微請求應該希望被好好對待。
日前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公布一個調查報告,台灣有85%以上的豬在被屠宰前要經過「活體拍賣」這道程序,也就是要一頭一頭被帶到秀場(肉品市場)展示,看中這頭豬的人按下價碼完成購買程序,然後這頭豬就被帶到屠宰場電宰。
對消費者來說,「選秀」沒有任何好處,豬肉不會比較好吃、價格不會比較便宜、更無法從外觀看出這頭豬是不是健康。也就是說,站在消費者立場,這是一個無謂的程序,但對豬來說,卻要因為這道程序增加許多不必要的折磨。
台灣的養豬縣市主要集中在中南部,但消費大宗在都市,加上都會區的拍賣成交價格比較高,所以南豬北運就成常態,前一晚被運到北部拍賣完後,再運回當地屠宰,有的還會繞過半個台灣被送到東部拍賣。
而運輸過程一切都以人的方便為前提而設計,例如為了避免豬在運輸過程嘔吐,豬會先被禁食。運豬車只有欄杆區隔,沒有其他遮蔽,一路上不是忍受冬季的冷風,就是夏日的酷熱,豬在這過程中可能中暑、骨折、嘔吐…甚至暴斃死亡。
好不容易到了肉品市場,等著牠的是可怕的驅趕、分欄,雖然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要求各國必須制定人道驅趕原則,包括:不使用具傷害性的工具,不可戳刺動物眼部、肛門與陰部,以免造成動物受傷。但台灣肉品市場驅趕豬的工具還是以電擊棒和有尖刺的棍棒為主,導致豬因恐懼、疼痛而堆擠在一起,接下來豬要從繫留欄到拍賣台,這又是另一個驚恐的旅程,一道道閘門讓豬受驚嚇而止步,一旦豬不肯前進,就要面臨電擊或戳刺,導致遍體鱗傷。然後是「刺印」,數十根金屬尖刺組成的標記直接打在豬背,以標記拍賣資訊。
這段調查影片放完後,連在場的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都說:「看了滿傷心的」。10年前農委會就訂出人道運送規定,而且也到各地對工作人員訓練,但如今還看到電擊棒,這表示說歸說、做歸做,他說這是「很大的缺失」。
活體拍賣制度不利於防疫
而不只是豬受痛苦而已,活體拍賣也不利於防疫,增加疾病交叉感染與傳播的風險。拍賣制度也有「反淘汰」的問題,因為活體拍賣以體態決定價格,無法從外觀看出肉的品質。如果有一個豬農想好好養豬,不用瘦肉精、抗生素、做好飼養管理,養出來豬可能看起來比較不精實,一站上拍賣台,不見得會賣到好價錢,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說:「這等於是變相鼓勵用瘦肉精」。
豬隻活體拍賣制度的存在,有一種迷思是認為溫體豬肉是現宰,比較新鮮衛生、口感也比較好,約有七成的豬肉是在傳統市場賣出的。但溫體肉真的比較新鮮衛生嗎?想想看一隻豬從屠宰到市場銷售,可能十多個小時都沒有冷藏,而攤商就在馬路邊,來來往往的人與車輛也可能增加肉的汙染。
民進黨立委蔡培慧表示,就動物福利、飲食健康、肉的品質而言,有必要思考告別這種活體拍賣制度。她認為這也是扭轉在地經濟的機會,如果改為「屠體評級交易」,豬在產地就可屠宰、評級,再冷藏運輸,同樣可供應傳統市場肉攤和加工需求。她的建議,農委會也深表認同,同意會在南部的拍賣市場試辦。
寫到這裏,我想起著名的動保學者彼德辛格在他的著作「動物解放」中提到:「人類常吃的動物中,豬無疑是最聰明的,牠對於被囚禁這件事,態度是清楚的。當我們在思考豬的飼養環境時,一定不要忘了牠們的智力程度。因為,身體的舒適是一切有情之物的基本需求,而且不應該被剝奪。」
為此動保團體向農委會提出以下要求:邀集各界訂定「屠體評級與決價機制」,試辦屠體評價交易、建立豬肉直接銷售冷藏鏈。畢竟,動物福利跟飲食安全已密不可分,善待供養我們的豬,才有高品質的肉品可言。
*作者為獨立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