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尼建造的原始摩天大樓是一項拼湊品,他把芝加哥許多建築師的觀念,連同自己的發明一起結合起來。其他的建築師如伯爾南姆與魯特、他們的工程師喬治.富勒(George Fuller),與詹尼之前的學徒路易斯.蘇利文(Louis Sullivan),進一步發展這種觀念。一八九○年,蘇利文做出重大突破,他在聖路易斯設計了溫萊特大樓(Wainwright Building),省略了大量裝飾用的石造建築。詹尼的建築物是維多利亞式的,但溫萊特大樓卻清楚朝現代主義高樓發展,而且成為現在許多城市天際線的特徵。
他們的集體創造──摩天大樓使城市能在相同的土地區域上增添樓地板面積。在市中心房地產需求增加的情況下,摩天大樓就像個天賜之物。問題是這些市中心上面已經蓋了大樓。除了芝加哥這種因為大火而創造出一大片空地的城市,其他城市都必須拆掉舊建物才能進行建設。
紐約對空間的需求更甚於芝加哥,於是摩天大樓很快就出現在曼哈頓。一八九○年,普立茲的世界大樓運用了鋼柱,但它的重量主要還是仰賴七英尺厚的石牆支撐。一八九九年,以鋼骨支撐高度達三百九十一英尺的公園街大樓(Park Row Building)超越了世界大樓。一九○七年,伯爾南姆在美東完成了他的代表作熨斗大樓(Flatiron Building);一九○九年,威特的國家設計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被拆除,原地改建為七百英尺高的大都會人壽大樓(Metropolitan Life Tower),這是當時世界最高的建築物。一九一三年,伍爾沃斯大樓(Woolworth Building)達到七百九十二英尺,直到一九二○年代末,它一直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對高度的恐懼
二次大戰後,紐約加強管制建案與租金,因而使民間開發更加困難。紐約另行提供大量的公共補助建案,例如史岱文森鎮(Stuyvesant Town)與林肯中心(Lincoln Center)。但到了一九五○與六○年代,無論是公共還是民間計畫都逐漸受到草根組織者(例如珍.雅各)的反對,他們越來越善於發起運動反對大規模開發案。
珍·雅各與大城市的榮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九三四年,她畢業於斯克蘭頓(Scranton)的中央高中,隔年她前往紐約,因為她認為紐約會比東北部的賓州來得有趣。珍.雅各到哥倫比亞大學上推廣課程,但並未取得大學學歷。日後她還婉拒許多大學頒給她榮譽學位。我跟珍.雅各首次見面是在一九九三年,我對她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對於自己自學成功感到自豪。珍·雅各最早是以自由作家的身分在《先鋒論壇報》(Herald Tribune)上針對紐約市發表文章。她的地位逐漸提升,最後成為一本專門討論建築的月刊《建築論壇》(Architectural Forum)的副總編輯。她嫁給建築師羅伯特·雅各(Robert Jacobs),然後決定在西村(West Village)的哈德遜街(Hudson Street)生兒育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