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茲事體大,因此,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本月九日特別在頭版刊出題為〈中國捍衛核心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的「評論員」文章;指稱:中國人民反對台獨分裂,「現在美方一些勢力企圖利用台灣問題干涉和牽制中國,這是粗暴干涉中國內政的冒險;挑動台海敏感神經」;嚴正「敦促」美方「尊重國與國交往的底線」,阻止國會審議有關法案。
「兩個中國」中共始作俑者
其實,「兩個中國」問題由來已久,從1931年中共在江西瑞金建立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起,到抗戰期間汪精衛在日本人扶植下,在1940年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完全僭用中華民國「國名」、「國旗」、「國歌」和五權分立的中央政府體制。並獲得以日本、納粹德國為首的軸心國的承認。一直運作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國共內戰末期,國府在遼審戰役、平津戰役和淮海戰役接連失利後,代總統李宗仁一度央請蘇聯和美國出面,欲與中共協商劃長江而治的南北兩個中國的和談建議。史達林一度還要求中共不要過江而未果;南京陷落後,蘇聯駐華大使館更一路跟隨中華民國政府南遷廣州。顯示出史達林並不樂見中共統一全中國。
由於有這一段「兩個中國」倡議的陰影,因此,當一九四九年四月,共軍在西起江西湖口、東至江蘇江陰的一千餘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並於四月二十三日佔領國府首都南京後,躊躇滿志的毛澤東,特別賦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首,以抒壯懷。
宜將剩勇追窮寇
毛詩中有一名句:「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就是警惕中共要以楚漢相爭時,項羽與劉邦劃鴻溝為界,結果反被劉邦毀約追擊,兵敗自刎的歷史為誡,千萬不可手軟,一定要徹底追殺殲滅「窮寇」,以永絕後患。
隨後,毛澤東並與朱德聯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令全軍要「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全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中國。
然而,歷史往往會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頓挫與轉折。首先,所向披靡的解放軍,在1949年10月「解放金門」一役中,兵敗古寧頭。緊接著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韓戰,更改變了歷史的軌跡。
隨著10月19日中共「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越過鴨綠江參戰後,中共的兵力轉移,以及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並宣佈「台海中立化」後,共軍從此錯過了渡海「追窮寇」的黃金時間。而讓中華民國獲得了在台灣立足生根的機會。
共同防禦條約閹割中華民國
蔣介石為了延續中華民國的國祚,1954年10月,與美國交涉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問題時,中華民國政府曾強烈主張,條約範圍應包括全中國大陸在內。但是美國政府認可的卻只有台灣島及澎湖。雙方各執己見,以致於交涉過程費時將近兩個月。直到12月1日才在蔣介石讓步下達成協議,把該條約適用的領域範圍,界定為:「所謂領土及領域,中華民國是指台灣及澎湖諸島。」換言之,中華民國從此被閹割定格在「台灣及澎湖諸島」上。形成了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中國」隔海分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