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四日這天的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顯得不同以往,廣場上主殿前擺著解放軍坦克的巨型充氣模型,砲管前方還擋著一位穿白襯衫、西裝褲的男子。
就在坦克不遠處,「三語事劇場」劇團成員著肉色緊身衣露出四肢,在落日餘暉照映下,不懼以肉身在碎石地板爬行翻滾,伴隨一九八九年六四天安門事件受難者家屬的口述回憶,演出一場肅穆的行動劇,紀念在追求自由之路上的受難者。
聲援民運制約黨國,讓野百合綻放
三十年前親歷那場時代悲劇的八九民運學生領袖周鋒鎖,在一旁看完達一小時的演出後,給三位演出者深情擁抱。
這是華人民主書院與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支聯會)在六四事件三十周年即將到來之際,共同舉辦的「坦克人展」及六四特展。
六四事件是中國當代政治史上的重要轉捩點。遠因來自一九七八年以來改革開放的矛盾積累,八九年則確立中共高壓統治的路線至今,紀念六四不僅為了悼念當年的死傷者,也是藉此檢視、剖析中共政權三十年來的軌跡與變化。
而在六四事件三十年的縮影中,也映照著兩岸三地關係的變化。
三十年前的五月二十八日,八九民運如火如荼進行時,香港有一五○萬民眾上街聲援,台灣也有一萬名學生聚集在中正紀念堂表達支持,民間響應募款。當時台灣四家唱片公司還集結一百多位歌星,在五月二十八日錄製〈歷史的傷口〉這首歌;三十一日,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救國團前身)發起「手牽手、心連心」活動,號召民眾從基隆牽手到高雄「築長城」。
六四屠城發生,台灣人跟全世界一樣震驚,時任總統李登輝更大力譴責。
「當時教育部還不准跨校組織學生活動,但北京學潮是反對共產黨、爭取民主的運動,國民黨及救國團也動員學生。」華人民主書院董事會主席、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曾建元在六四三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指出,學生當年的聚集為隔年野百合運動學生集結建立正當性,除了當局不便壓制或鎮壓,「天安門情節也確實存在,國民黨不願重蹈共產黨的處理方式,相當程度制約黨國體系,有助推進台灣民主化。」
被拒入香港者都來到台灣
然而,當港人持續響應支聯會三十年來不懈紀念六四時,台灣除了每逢周年總統發表六四談話,社會早已淡忘六四,鮮少紀念。
今年情況則有不同。過去除了六四事件十五周年國際研討會在倫敦舉辦,香港舉辦過十、二十、二十五周年六四國際研討會,今年則首度移師台灣,由華人民主書院和香港支聯會共同舉辦「六四事件三十周年──中國民主運動的價值更新與路徑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曾慶元說,活動除了由接受香港民眾小額捐款的支聯會負擔大部分經費,台灣的陸委會、外交部捐助成立的台灣民主基金會也有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