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咖啡館文化重點不在咖啡的本身,而是與朋友碰面和聊天的社交活動。
嚮往巴黎咖啡館文化而在街頭轉角的露天咖啡座或雙叟、花神或和平等知名咖啡館喝咖啡,入口的是連法國人都無法接受的「襪子汁」*1。因為法國的咖啡館文化重點不在咖啡的本身,而是與朋友碰面和聊天的社交活動。
巴黎難喝的咖啡有其歷史,18世紀開始,法國的咖啡豆來自於南美殖民地聖多明尼克(現海地)。這裡是Robusta品種咖啡豆的產區,渾厚又刺激的口感讓法國人誤以為咖啡就是這個味道。所以許多法國人喝咖啡時會加二顆糖,為了讓咖啡口感溫和。
能夠造就今日的巴黎,不只是法國人的成就,還有許多外國人的奉獻。巴黎的咖啡革命,也是靠著一半的外來人口。
除此之外,大型供應商也是讓巴黎咖啡惡名昭彰的幕後黑手之一。為了販售咖啡,這些供應商提供餐廳、咖啡館昂貴的咖啡機、杯子,甚至桌子。所有的商家都樂於接受供應商的餽贈,就這樣造就了街頭巷尾的難喝咖啡廳。
在美國與澳洲既星巴克等連鎖咖啡文化進入第三波手工咖啡浪潮後,21世紀的巴黎終於開始了在地的咖啡革命。然而能夠造就今日的巴黎,不只是法國人的成就,還有許多外國人的奉獻。巴黎的咖啡革命,也是靠著一半的外來人口。
開響巴黎咖啡革命第一槍的是Caféothèque,來自瓜地馬拉的Gloria Montenegro在2005年於塞納河畔成立了咖啡館,將瓜地馬拉咖啡豆介紹給法國人,並成立專業的咖啡課程、培養咖啡師。
沒多久後,來自餐飲界、原本不喜歡咖啡的Hippolyte Courty,在喝了一杯瓜地馬拉咖啡後,就愛上了咖啡,並成立了Arbre à Café。與此同時,Antoine Nétien和來自澳洲的Tom Clark在左岸離Bon Marché不遠處成立了Café Coutume,以提供高品質與溫潤口感的咖啡為主,讓法國人不用在咖啡裡加糖。
另外一對也是法澳搭檔的組合是Aleaume Paturle與Paul Arnephy。Paturle的家族在墨西哥經營咖啡種植,曾經在法國成立連鎖咖啡館販售給大集團後,他在巴黎的北方成立了Café Lomi。最初單純做咖啡豆的進口與烘焙,以B to B的形式銷售給餐廳咖啡館。後來正式對外營業,販售單杯咖啡並且開設相關課程。
KB咖啡也於2010年在非常chic的SOPI區,巴黎著名的殉難者路轉角上開幕,馬上吸引所有咖啡愛好者,出現一位難求的盛況。創辦人Nicolas Piégay在世界各地旅行後(尤其是美國與澳洲),相較於法國人喝espresso的習慣,他驚艷於美澳的咖啡與牛奶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