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當我剛成立DDG的時候,我把設計和英文文案服務,用非常吸引人的價格(翻譯:無理的便宜)打包賣出,希望能爭取接到任何可能的案子。一個朋友對我這種銷售方式,給了個直接不加修飾的建議:「任何笨蛋都能用便宜的價格賣產品和服務,但真正成功的是那些知道如何收取業界最高費用的人!」這個建議強迫DDG問自己,我們到底是想要做以「品質一般的低價服務」的公司?還是我們應該致力成為提供「高品質的高價值服務」的公司?
商業是一門藝術,一門企業從所提供的產品/服務,合理地將獲利最大化的藝術。對目前多數台灣企業來說,獲利最大化的方式,就是以最低的價格衝「產品單位量」。但大家只要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到,對客戶來說,台灣企業真正的價值已不是在「低價產品」,而是在將產品製造出來背後所需的知識、技術、經驗的「工程服務」。不過我們為了獲得產品的微薄利潤,仍雙手奉上免費的服務。
首先我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工程服務」?「工程服務」是指應用科學專業及實務方法,針對例如機械工程、營造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等特定的工程問題,提供客戶在設計、製造、技術和維護方面的解決方案。
大家都知道,台灣企業在數十年為全球市場代工與製造中,早已累積領先全球的工程知識與經驗。這讓我很納悶,台灣企業為何不從工程服務上,獲得更大利益?
答案可能是因為「付費換取服務」的觀念並不存在於我們的社會。如果你在台北買一台腳踏車,你會期待店家為你提供一輩子免費的服務。但在歐美,任何人必須為腳踏車店所提供的服務支付高昂的費用,而且有時還得等上兩個禮拜!
但我真心認為,提供免費服務讓我們錯失一個巨大商機。根據ISG(Information Services Group®)的Jim Routzong在2013年的工程服務市場研究報告,他提出:「整體工程服務市場(此處指外包和公司內部的合計花費)在2012年大約是九千三百億美元。這個數字到2020年將會達到一兆四千億美元。整體工程服務市場將會用不到10年的時間,達到超過50%的成長。」全球產業光在研發服務(Research & Development)的外包花費,2015年就成長了8.7%,達到三百六十億美元。法國的Capgemini(凱捷顧問)和美國的GE在工程服務外包市場有著領導地位。印度的HCL Technologies和Wipro也逐漸的在這個市場展露頭角。
我曾經提過,製造業一直還在依靠過去提供最高CP值的商業模式。而「新南向政策」從表面上來看,也還是持續投資在推動代工,而不是推廣我們製造業在工程服務上的卓越能力。我們的政府和企業沒有主動積極地追求這個市場,讓我十分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