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英國脫歐Brexit給「臺灣脫中」Twexit的誡示

2016-06-29 06:40

? 人氣

與歐陸體制保持一定距離

1967年歐共體(European Community)成立時,英國的人均所得已經不到德國的1.25倍。此時,英國對歐洲大陸的態度慢慢出現好轉。洎自1961年南非退出大英國協,英國乃於1961年8月第一次向EEC提出加入《羅馬條約》申請,但因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3年及1967年兩度否決,加上英國本身亦因國家利益問題與EEC相持不下,以致落遲十年之後,至1973年才正式加入EEC。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英國是在右派首相奚斯任內的1973年如願加入EEC,不過,有關決議在英國國會僅以微弱多數得到通過。加入EEC後,因為歐洲深化整合「成為大歐洲國」的願景政策目標並非英國所樂見,1975年曾舉行第一次公投決定去留,以67%絕對多數決定英國續留EEC;1984年首相佘契爾夫人威脅拒付EEC「會費」,而爭取到EEC退款;不過,務實的英國也深知加入歐盟利大於弊,1993年首相梅傑以辭職相逼,促使英國簽署了《馬斯垂克條約》正式加入歐盟

歐盟是一個由歐洲28個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聯盟,英國雖然是歐盟成員國,但並沒有加入歐盟貿易核心的歐元區,對英國來說,不加入歐元區繼續使用英鎊可以保留對本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英國各報6月25日的脫歐公投結果報導(美聯社〉
英國脫歐公投確定後,英國各報6月25日大幅報導脫歐公投結果。(資料照,美聯社〉

78%年輕新世代主張留歐

英國對真正高度區域經濟整合與政治社會融合到歐洲大陸,最根本障礙在於:二戰之後的英國一直堅守「自由開放市場經濟體制」的治國意識形態,與歐陸國家在1960年代中期之後,已皆轉為高度中間偏左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國家,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存在,的確有著「體制難以調適融合」、「治國策略難以協調一致」之嚴重困難。這種情境狀況,正也是臺灣海峽兩岸之間,最為困難融合的關鍵。更加上,英國脫歐是「體外納入」類型課題,而臺灣脫中則是一種「體內析出」類型課題,就這一點看,則英國脫歐公投事件可能給予「臺灣脫中」的臆想促進,所帶來的借鏡價值,就相當有限了。

不過,有一項重大矛盾現象,也必須臺灣民粹主義者注意的,英國脫歐公投中主張留歐者竟有78%是屬於憧憬於社會主義福利國家大鍋飯經濟的年輕新世代;是則在臺灣的年輕新世代,會否也與英國社會的情境態勢全然一致呢?是則應會傾向於選擇「脫中」或「留中」呢?蔡英文的「天然獨」論述,可以拿來當真的程度,又如何呢?都是值得深切思索的關鍵。

在英國脫歐公投過關後,一位支持留歐的年輕人在倫敦的國會廣場示威。(美聯社)
英國脫歐公投中主張留歐者竟有78%是屬於憧憬於社會主義福利國家大鍋飯經濟的年輕新世代。圖為在英國脫歐公投確定後,一位支持留歐的年輕人在倫敦的國會廣場示威。(資料照,美聯社)

想疏離社會主義體制規範的英國脫歐

2011年歐洲發生債務危機,區內各成員國在經濟以至政治上都受到不同程度衝擊,危機過後,愈來愈多成員國開始反思,是否應該退出歐盟或歐元區,因為加入歐盟,尤其是加入歐元區,無疑是將本國的貨幣和經濟主權交付出去,經過幾次歐洲債務危機的教育後,他們逐漸感覺要負擔的風險愈來愈大,成員國國民對歐盟的信念亦開始動搖。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