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李顯龍的心聲,台灣的選擇

2019-06-11 07:10

? 人氣

新加坡地處世界重要的海上交通線,在麻六甲海峽的南端出口,戰略地位重要。星國領導人知道如何運用它的這項戰略優勢。李光耀是國際現實主義者,受西方教育;但如新加坡前外長賈古瑪(S. Jayakumar)所說「星國不親美,不反任何國家,我們所做所為只親新加坡,所有外交政策以國家利益為考量,這些仍是我們的基本途徑。」1962年9月,李光耀赴莫斯科進行學習之旅。李說他沒有受到壞的影響,他堅持的立場是捍衛領土主權,保持自己的想法和生活方式。「在強國大集團的衝突中保持中立,但是涉及自己的利益時不會中立,只有通過明智的評估,了解所發生的事情和它的成因,我們才能制定前進的航線圖。」如同前英國首相柴契爾的私人秘書鮑威爾(Charles Powell)勛爵所說,沒有其他政治家或評論員能比李更精通於現實政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從建國總理李光耀到現任總理李顯龍,都在探討身為一個小國的利益在哪。與大國思維不同,新加坡需要在大國政治競逐環境下求生存,任何事都要以符合新加坡利益為主,既要身處在大國間保持友好,扮演區域穩定的角色,又能和各國維持緊密合作關係,還要把界限抓得剛好。

李光耀。(美聯社)
李光耀其一生都在思考小國生存之道。(美聯社)

冷戰後。面對中美兩大,新加坡的軍事戰略和經濟策略是分開的,軍事上依靠美國的影響力,經濟上則與中國積極交往,試圖靈活地在中國和美國間取得平衡。李顯龍的演講就反映這種思維:

第一,他以正面看待中國的崛起,認為中國的發展與成功,也讓全世界受惠。與此同時,他也期待中國必須維護它從中獲益的國際體系,在處理雙邊關係時,不能採重商主義,不能只把合作看成交易,而必須以開明和包容看待其長遠利益。此外,中國應以外交和國際規範,處理與領國的糾紛,而非動輒訴諸武力和武力威脅。

第二,他認為各國須接受一個事實,即阻止中國持續強大,是不可能的事。中美必須共同提升而非顛覆國際體系。如果任何一方想用貿易規則來打壓對方,則糾紛難以化解。我想,這點主要是說給美國聽的。

第三,應改革並強化多邊體系,而非以雙邊談判取而代之。新加坡支持任何開放、具包容性的區域合作項目,但不應造成陣營對立,加深矛盾或迫使各國選邊站。新加坡支持一帶一路,但不排斥印度-太平洋區域合作。

台灣和新加坡的地緣環境相同,有重要戰略地位,也有安全的需求。理論上,台灣與新加坡一樣,也屬不結盟的一員,因此有人提出「台灣和平中立化」的構想。但現實政治不可行,中共把台灣問題視為內政,不容外力干預;美國則把台灣視為印太戰略的一環,盼共同遏制中國的和平崛起。馬政府執政採「和陸、親美、友日」的政策,維持平衡的最佳狀態。民進黨批評這是以主權做為代價,故採「聯美抗中」的政策。從李顯龍的演講,台灣應該思考的三個問題是:第一,如何在中國崛起的現實下,處理與對岸的關係;第二,如何避免台灣成為美國圍堵中共的棋子;第三,如何在多邊架構下,參與地區的經濟整合。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