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是匯率貶值對出口競爭力的提升效果,相較過去是越來越有限,原因是貶值也同時增加進口成本,全球供應鏈形成深化後,人民幣大貶值固然讓出口最終消費品有競爭力,但問題是這個商品中,可能超過一半的零組件來自世界各國的供應鏈,換句話說,貶值也讓進口這些零組件成本變高,因此貶值效益降低。再者,貿易對手國的貨幣彼此都會有牽動,人民幣貶值必然帶動亞洲其它國家貨幣貶值,又更降低貶值對出口的助益。
美國一直指責中國是匯率操縱國─所謂匯率操縱國,其實就是指蓄意壓低匯率以增強出口競爭力;但事實上中國這幾年的干預匯市「操縱匯率」,是以阻貶而非助貶為主,主要就是貶值引發的負面衝擊更大。但如果貿易戰持續,看起來人行也無意再守「7」,短期內看到貶破7的價位,恐怕已難避免。
一旦人民幣破7關卡,亞洲貨幣必然跟進競貶─其實,過去一段時間就已有「競貶」現象,韓元今年以來已貶值5%,台幣也從30元的價位貶到31.5元上下。即使如此,企業界仍難滿意,如機械公會就批央行狀況外,輕忽貿易戰對台灣的衝擊,更呼籲央行,應放手讓台幣貶值至33元。央行當然可不理會企業的要求,但壓力肯定不小。不過只要貿易戰持續,台幣跟著人民幣貶值的格局應難改變,央行要拿捏好分寸;至於萬一聯準會反向降息,台灣跟還是不跟,央行更是要傷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