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八年抗戰,當蘆溝橋事變後,以當時國軍的武器裝備而言,根本就不是日本皇軍的對手,結果中國卻赢得了最後的勝利,關鍵就在於民心士氣的向背。抗戰爆發後,蔣介石提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而激發了民族主義的愛國情緒,舉國上下為了保家衛土 ,而與入侵日軍展開了浴血生死戰,最後終於戰勝了日本。這個實例再度證明,決定戰爭成敗的條件並不是武器裝備優劣的問題。
民心士氣問題所在
坦白地說,以中共目前所擁有的軍事實力,若不惜任何犧牲代價,而硬要攻打台灣的話,台灣能否屹立不搖,恐怕是令人感到懷疑的。不過,今天中共若要出兵攻台的話,所涉及的問題層面,不止限於兵力及武器裝備的問題,最重要的關鍵仍是大陸的民心士氣是否支持中共的問題。
綜觀中共統治大陸後至今,除了在五〇年代時期曾在台海挑起兩次軍事衝突危機外,迄今均未再大啟戰端。這兩次台海危機,一次是在一九五四至五五年期間,在這次危機期間最著名的事件就是,一江山島的淪陷及大陳島的撤退;另一次就是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
必須指出的是,從一九四九年中共統治中國大陸後,即試圖在短期内出兵解放台灣,不料韓戰的爆發,接著中共大舉派兵參戰,而使中共無暇南顧。韓戰停火後不久,中共隨即在台海製造了第一次軍事危機,然卻無功而退。到了一九五八年,毛澤東瘋狂地在大陸推動「三面紅旗」運動的同時,除了發動全民大躍進外,又再掀起了全軍大躍進,冀圖一舉解決台灣問題,以根除心腹大患,因此,毛澤東決定對金門、馬祖發動砲戰。
民族主義挑釁大纛
基本上,這兩次台海軍事危機的背景均與大陸内部的動亂無關。在第一次台海危機期間,當時中共在大陸的聲望相當高,民心士氣的向背對中共是有利的,到了第二次台海危機期間,雖然一九五七年的「反右」運動打擊了五十萬知識分子精英,可是民心士氣對中共仍然是支持的,而且當時的「三面紅旗」運動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社會動亂。換句話說,在這兩次台海危機期間,中共提出的戰爭目標主要是打擊「美蔣」勢力,顯然仍是一種民族主義情緒的訴求。更何況,五〇年代期間,台海雙方的差距極為有限,所以中共主動挑起的戰端,並未遭到來自内部的阻力。
除了這兩次台海危機以外,由五〇年代到八〇年代期間,中共歷次對外的戰爭莫不打著民族主義的旗幟,如一九五〇至五三年的韓戰、一九六二年中共與印度在喜馬拉雅山的邊境衝突戰爭、一九六九年中共與蘇聯間的珍寶島衝突及一九七九年中共對越南發動的自衛還擊戰等,即是幾個最著名的實例。